各位同學大家好:
過去的學童時代,除了學校上課之外,踢毽子、騎馬打仗、跳繩、土窯烤地瓜等童玩,是極其稀鬆平常的活動;但今日的學童,卻在「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強大壓力下,不只是學校傳統課程的學習,更要求鄉土語言等的教學,更有雙語、多元才藝等塞滿了學童課後的時間。再加上媒體新科技的發展,不僅僅是造就學習不一定在教室的情境,更帶動新一代人類進入「知覺比例的變動」(引用媒體教育家麥克魯漢的用詞)看似學習了很多,但因缺乏各學科之間連貫的訓練,甚至沒有時間進行深度討論、反思與內化的過程,大量知識從學習者的視、聽覺強力輸入,是否也是一種填鴨式教育?與傳統填鴨教育時代最大的不同,是多元時代、在地化等思考的強調,造就出大雜燴式的填鴨教育,更多不連貫、零碎知識堆砌於課堂之上,或許值得一昧以成人的想像,為學童安排課程者深思。
反觀佛陀認為一位發心菩薩,雖要常提醒自己「法門無量誓願學」,但卻不可成為佛門知識收藏家,更明白學習義理與生活上應用,有著不可抹滅的落差、挫折及技術上等的問題;反而進一步深切叮嚀「彼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禪本業,遊戲三昧方便安住。」在知識紛亂的時代,靜下心來好好思惟。避免做反骨派的批評,而能做有效改善策略的思考,自能在知識混雜的世代,找到安身立命的淨土,展現出良善有意義的言行,誠如佛典所說的:「正念常能持淨戒,勤修於禪定,護法不惡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彌陀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