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宗懋(文史工作者)
我韓國片看不多,但最近比較有心看了韓片《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決定寫一篇觀後感。一般讀者可能以為我大概要循著目前的主旋律,談一下爭取民主人權的艱辛等等,其實不然,我的觀感是其他的。
二○○○年五月,我隨著台灣作家陳映真、政治受難者陳明忠等前輩前往光州,參加「光州事件」二十周年紀念,當年曾因這場事件遭受逮捕的金大中,此時已是大韓民國總統。我們除了到當時事發的廣場參加大型紀念會外,還出席了金大中總統主持的宴會,最後還逐一跟金大中握手,印象非常深刻。
一九七九年十月,在韓國總統朴正熙遭刺後,韓國政局動盪;十二月中旬,陸軍少將全斗煥發動政變,取得最高權力,工人和學生不斷發起示威遊行,要求實行民主。一九八○年五月十七日,全斗煥宣布戒嚴,禁止所有政治活動,逮捕反對黨領袖。而金大中出身的全羅南道的光州市,爆發激烈的民主抗爭,全斗煥派部隊前往鎮壓,學生和工人搶奪了軍械庫,占領全羅南道廳,與軍隊形成武裝對峙。於是,全斗煥決定用實彈鎮壓,經過約一周的折衝和流血衝突,軍隊完全占領了光州市。據後來的調查,死者約二百四十人、失蹤約四百人,負傷者則超過五千人,足見事件之慘烈。
我參加「光州事件」二十周年紀念會時,全斗煥早已下台,遭到調查,被判處無期徒刑,後又獲得金泳三總統特赦,以實現全國和解,「光州事件」獲得全面的平反。至於事件的性質,從所有被邀出席的亞洲政治團體就可看出端倪,他們包括了來自台灣、沖繩、日本三島和韓國本地的前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革命者、反美軍基地激進團體,他們舉出的旗幟標語,清一色是左翼性質的,包括和平、反戰、反美等強烈的口號。光州本地也有不少曾被指控參加共產革命而坐牢的前政治犯,聲淚俱下的指控韓國右翼獨裁政權,以及刻意分裂朝鮮民族的美國政府。光州青年們在紀念廣場上唱著雄壯的歌曲,我第一次感覺到亞洲民族中有如此強烈尚武精神的群體,彷彿古代朝鮮民族擊鼓出征的氛圍。
近代全羅南道是發展較晚的地方,十九世紀末韓國東學黨從這裡策動起義,代表農民階層中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情操。日據時期,這裡蘊育了著名的左翼人士,其精神延續到韓國獨立之後。反對黨領袖金大中,也長年被視為追求政治民主與民族統一的愛國人士,甚至被說成是親北韓的。這個地區的愛國人士長年批評美國干預朝鮮半島,刻意製造兩韓對立,以維護美國的霸權。「光州事件」不僅是民主運動,也有著濃厚反美精神內涵。
事實上,光州武裝起義後,全斗煥即視其為親北韓勢力的武裝叛變。由於大量美軍駐在南韓,並有權節制南韓軍隊的行動,全斗煥調兵血腥鎮壓「光州事件」,自然是得到美軍的默許,因為美國也擔心南邊出現親北韓的武裝勢力。後來,金大中上台後即大力推動與北韓和解的「陽光政策」,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金大中執政期間,兩韓處於歷史上最和平、最免於戰爭恐懼的時期。這點也證明,美軍儘管維護南韓的安全,但美國為了一己的霸權之私,同時也扮演了挑撥、分裂韓國的角色。
看了《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電影後,有兩個心得。一是電影把抗爭青年講得太溫順了,事實上我看見的光州青年都是非常剽悍的,當年拿棍棒、丟汽油瓶,甚至搶了軍械庫,與軍隊進入準作戰狀態。二是整個群眾抗爭中有著濃厚的韓國民族主義色彩,帶著反美的情緒和口號,這點電影完全沒有表現出來,畢竟投資片商還是希望能夠把電影賣到美國去,尤其爭取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所以完全沒有反映這一部分的歷史真相。在這個意義上,抗爭者的鮮血仍然被今天的商業考慮犧牲,甚至消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