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諾貝爾醫學獎二日揭曉,由美國學者賀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與楊恩(Michael W. Young)以研究生物時鐘與內部運作方式獲獎。他們三人將分得九百萬瑞典克朗(新台幣三千三百四十六萬元)獎金。
二○一七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出爐,由美國學者賀爾、羅斯巴許與楊恩(由左至右)共同獲得,他們將一起分得九百萬瑞典克朗(新台幣三千三百四十六萬元)獎金。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二○一七諾貝爾醫學獎二日揭曉,由美國學者賀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與楊恩(Michael W. Young)以研究生物時鐘與內部運作方式獲獎。他們三人將分得九百萬瑞典克朗(新台幣三千三百四十六萬元)獎金。
據外電報導,諾貝爾委員會表示,他們的發現,解釋了植物、動物和人類如何因應其生理時鐘,以利與地球自轉能同步並行。
此前已有科學家在果蠅身上發現一種基因,可以經過變異把生理時鐘調快或慢,甚至關閉,但未能解釋生理時鐘如何運用。而在一九八四年,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與賀爾(Jeffrey C. Hall)在波士頓的實驗室,以及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楊恩(Michael W. Young),取得第一個突破,發現若改變果蠅體內一組特定基因,其日夜節律就會被改變,這組基因被命名為周期基因(period gene)。
他們利用果蠅作實驗,找出這個控制正常日常生理時鐘基因,發現該周期基因能編碼一種蛋白質,能於夜間積聚在細胞之中,然後在白天降解。後來,科學家們還找出這個機制額外的蛋白質成分,暴露此機制控制了細胞內自我維持的時鐘機制,因此我們現在了解到包括人類在內其它多細胞生物的生理時鐘如何運行。
楊恩為美國遺傳學家與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現年六十八歲。一九七五年獲得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二○一三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一九八四年他的團隊克隆找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楊恩之後的研究還揭示了更多生物鐘相關基因,以及它們產物的運作情況。
美國遺傳學家傑弗里•賀爾於一九四五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現年七十二歲,一九七一年獲得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遺傳學博士學位,於一九八四年起和羅斯巴許合作研究果蠅的周期基因,試圖解開生物時鐘奧祕。他們發現,周期基因所編碼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蛋白質含量會隨晝夜節律而變化,因此產生生物時鐘現象。
一九四四年生於密蘇里州堪薩斯市的麥可•羅斯巴許(Michael Rosbash)也是美國遺傳學家,現年七十三歲,是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二○○三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實際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將於十二月十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證書、獎章和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