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台灣失業率下降,但失業給付卻逆勢往上增加,申請對象以四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中壯族群為主,其中不乏專業人士,勞委會擔心失業給付制度已遭扭曲。
民國九十一年,失業率達到百分之五點一七高峰,當年失業給付請領人口達六十一萬人,請領金額高達一百零二億餘元。九十二年失業率仍高達百分之四點九九,但失業給付金額卻減半,只有五十四億元。
最近三年,失業率逐漸降到百分之四以下,正當政府以此為政績宣傳時,勞委會卻發現失業給付未減反增。根據統計,九十三年的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四四,失業給付為三十六億餘元;九十四年失業率降到百分之四點一三,但是失業給付金額卻升到四十四億元。
九十五年失業率更下降到百分之三點一九,但失業給付金額持續增加到四十九億五千七百萬元,請領人數也從九十四年的二十五萬餘人增加到二十七萬餘人,逆勢成長的情況明顯。
分析請領失業給付年齡分布,以三十至三十四歲最多,二十五至二十九歲也是請領對象大宗,這些人原本應是再就業能力較強的族群,卻寧可請領失業給付,不找工作。整體計算,四十五歲以下的請領人口占七成四,再就業能力較弱的四十五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只占二成五。
從性別來看,請領失業給付的女性遠多於男性,尤其是年輕女性族群。若以領取失業給付前的行業別來看,以「製造業」最多,占了四成左右,其次是「批發及零售業」約二成五,而「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占第三。
學者表示,失業給付制度是否遭扭曲,首要釐清該制度是「保險」還是「救濟」,若是前者,投保者失業時,的確有權領取給付;如果是後者,可能要檢討適用對象,以免變成年輕人逃避找工作的藉口。
政府從八十八開始實施失業給付制度,直到九十二年就業保險法實施後,正式透過保險方式給付失業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