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日本最新研究發現,亞洲女性二十歲時身體質量指數(BMI)低於二十,更年期過後BMI一旦增加五以上,得到乳癌機率將提高兩倍,腹圍超過九十公分則增加三點二倍。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黃振僑昨天在北醫大「十月國際乳癌防治月」活動中分享這項研究結果,他表示,台灣乳癌好發年齡約四十五至五十歲,相較國外多是五十五至六十歲,已算是比較年輕,可能和種族、環境荷爾蒙有關。
黃振僑表示,乳癌最初是從乳腺管中產生,可以利用乳房攝影發現細小的鈣化點,若是趁著還不到一公分就及早發現,可以立即以手術切除乾淨;但若是腫瘤已大於一公分,轉移風險就大大增加,治療難度也提高。
想及早發現乳癌有兩種方法,黃振僑說,女性每個月生理期結束、胸部比較不會脹大的時候,可以指腹順時鐘按摩胸部及腋下,檢查是否有腫塊,若是腫塊會痛可能是良性纖維囊腫或纖維腺瘤,若不會痛則更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檢查;此外,也應照鏡子看看乳房外觀是否跟上個月長得不一樣,若是有異狀或是乳暈、乳房皮膚上的溼疹遲遲好不了,也應當心是乳癌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