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依亭
在這個時代,離婚的因素不像以往,多是男女雙方個性與生活習慣不合,或是財務危機、外遇、家暴、教養觀念各執己見等問題,近幾年,因婆媳相處造成女方精神折磨而選擇走上離婚一途者,不在少數。
客觀來看,親子關係都難以避免發生磨擦,更何況是婆媳關係。
人們都說:「男人夾在兩個女人之間,兩面不是人。」或許,我們應該以另一個角度看待——三方各自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而每個角色丟出的訊息決定了彼此的反應。
事實上,婆媳問題層出不窮的原因,大多是少了一種人際關係的友好因子:愛。如果我們從愛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情境,結果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身為媳婦,當婆婆對自己的料理嚴厲批評時,若是認定「婆婆就是針對我」,甚至為此大作文章,直接在婆婆面前表達不滿或在背後找老公抱怨,不僅會讓婆媳關係更加惡化,同時也會使夫妻關係更為緊張;相反地,若是從「個人口味偏好」的角度切入,細心記下婆婆的喜好,盡可能去配合她的飲食需求,自然而然能漸漸拉近彼此距離。
而身為婆婆,在兒子與媳婦發生爭執時,若是以「捍衛自家人」的立場出發,一起攻擊媳婦,反而會讓原本只是夫妻之間的紛爭,擴張成三個人共同的問題;相反地,若是以「都是一家人」的角度看待媳婦,就不會衍生出更多不必要的爭執,而能以持平的態度,就事論事。
最後,身為兒子與老公,所要做的不是主持公道,為任何一方發聲;而是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到兒子與老公應盡的本分。因為不論為誰說話,都會讓另一方心理不平衡而心生怨憤。
事實上,任何人際關係都需要藉由不斷釋放友善訊息,進而使對方卸下防備,拉近彼此距離;而友善的本質即是愛。當一個人以愛出發,自然會站在對方的立場看待事情,體貼對方的感受,發現對方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愛讓人變得柔軟,即使不是自己的錯,但為了維持關係親密,也會急著示弱,成為第一個道歉的人。但示弱並不等同於懦弱;懦弱的人因為害怕選擇逃避,示弱的人卻是因為勇敢而選擇承擔。也就是說,愛讓人變得更勇敢,能以寬大無畏的胸懷面對各種情境,發現其中蘊含的正面價值。
愛的循環,也就是善的循環,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細水長流,苦而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