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爭議 更應重視承載內容

邱湘雲(彰化縣/彰化師大台灣文學所教授) |2017.09.15
1897觀看次
字級

集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一身的已故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曾於民國初年大力提倡白話文運動。

其實早在明清時代,如《儒林外史》、《紅樓夢》等名著,都是當代的白話文寫成。再往上溯,金元「戲曲」、宋元「話本」、唐代「變文」,也都是那個時代的白話文。

只是語言文字隨時代演變,對當時而言的白話文,愈到後世,同實際口語的距離愈來愈遠,讀來有所隔閡,因此對後世而言,這些就成為「文言」了。

胡適於一九一七年推行的白話文運動,是一種新文學、新文化運動,台灣張我軍也在一九二四年掀起台灣新舊文學論戰。時代日新月異,許多過去認為理所當然的事物,在時空因素轉變催化下,都可能產生質變。

人們對過去事物的看法,一是「歷史退步論」,認為過去事物才屬美好,現在永遠比不得當時,因此努力想保有過去的美好。

另一種觀點是「歷史進步論」,認為時代日新月異,未來一定會比過去更新、更好、更進步,因此主張改革創新。

這次課綱「文言文與白話比率」之爭,頗有「第二次白話文運動」的味道,這樣的論題,如果能刺激知識分子及社會大眾,重新思考文化、思想、文學與當代的關係,也不失為社會進步的象徵。

可惜的是,所見不少議論,並非出於理性,有人一開口,就被他人抹上政治顏色;有人以情感加料,盡是「酸言酸語」,言談中只見一種自我中心的優越感;還有更多因為所處地位、角度不同,而有不同見解,於是對事物的看法,便不再是直線,而是複雜多樣起來。

課綱「文白之爭」已暫時定案,但眾聲喧譁下,仍是餘音未了,或許他日要求改革的議題,又會風雲再起。試想,我們能不能「回到事物原點」:未來孩子到底需要什麼?什麼樣的教育才能培養下一代「帶得走的能力」?

其實關於文言、白話的議論,只探討了承載文學、文化的形式,更重要的應是它所承載的內容。

過去教科書,每隔一段時間就被提出要求修正,有些不朽作品,確實可以披沙揀金留傳下來,不過現代有太多新的事物一直推陳出新,如果因此而被排擠進入教育的重要階段,則恐怕有「活在遠方」、「跟不上時代」之憂。

猶記得看過一個益智節目,主持人提問西方、古代事物,挑戰者八成都能答對,然而接下來只問一題:請問「太保」在台灣的哪裡?卻一堆人答不出來而被淘汰。

再看議員對台灣文學作家十分陌生,竟以為文學家鍾肇政是鍾理和的兒子?國教署長邱乾國也提及:「對於何謂台灣新文學的定義,委員們並不清楚,需要再做討論。」

《台灣通史》作者連橫十三歲時,他的父親連永昌購買余文儀著作《續修臺灣府志》送給他說:「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過去的教育,對我們自己的「台灣文學」著墨不多,反而是不少外國學者比我們更了解自己的瑰寶在哪。台灣作家古典、現代兼具,它的美好有待發掘。

期望文、白形式之爭,塵埃暫落之後,大家能好好來討論:究竟課本「內容」該納入什麼,才是最好的。

邱湘雲(彰化縣/彰化師大台灣文學所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