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洛興雅難民 複雜歷史情結

 |2017.09.06
2785觀看次
字級
圖為暫居於孟加拉邊境城市代格納夫的一群洛興雅難民。圖/路透
洛興雅難民逃到孟加拉後,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裡。圖/路透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聯合國昨表示,自八月二十五日緬甸境內暴力再度急劇升高後,近十二萬五千名洛興雅難民從暴力蹂躪的緬甸若開邦,越過邊界湧入孟加拉,目前孟加拉難民營已擠滿四十萬洛興雅難民,各界擔心過度負荷難民營爆發新人道危機。

然被喻為緬甸民主鬥士的翁山蘇姬至今遲遲未發聲,毫無作為,遭到各界譴責,使其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光環逐漸褪色。

被塔利班射中頭部大難不死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在推特寫道:「每次看到這新聞,我都為在緬甸受苦的洛興雅穆斯林感到心碎。過去數年我一直譴責這樣令人可恥的待遇和悲劇。我還在等待與我同樣贏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翁山蘇姬也那麼做。」

緬甸人權網路發表報告指,緬甸少數民族穆斯林遭迫害的情況並不局限在西北部的若開邦,緬甸各地日益出現更多對穆斯林的有系統迫害。報告並指,這類迫害行為獲得政府、部分佛教僧侶和民間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支持。

洛興雅人為緬甸若開邦北部的穆斯林族群,總人數約一百萬人,雖在當地居住上百年,但卻無法成為正式的緬甸公民,更受到緬甸政府軍的迫害,以及緬甸國內佛教徒的歧視。

洛興雅人為西方殖民主義的遺害之一。英國在十九世紀末將緬甸納為殖民地,為了開拓西部若開邦的土地,從孟加拉引入移民,並長期租借土地,獲得英國的重視,使得原本的若開人反成次等公民。洛興雅人甚至趕走當地佛教徒,許多若開人被迫往東遷徙,離開自己家園。

緬甸剛獨立時,緬甸政府曾承認洛興雅人,但洛興雅領袖要求建立穆斯林自治邦,遭到政府拒絕,展開幾次武裝衝突。一百年來幾波的大移民潮,讓緬甸的洛興雅人有百萬之多。

過去的族群衝突中,許多佛教徒村莊曾經遭到穆斯林滅村,數千甚至上萬人被屠殺,這樣外來者侵略的記憶烙印在緬甸人心中,也是緬甸人非常痛恨洛興雅人的根本原因。

洛興雅人與緬衝突事件簿

Q1誰是洛興雅人?

A洛興雅人是穆斯林族群,住在佛教徒占多數的緬甸已數世紀,目前緬甸境內有110萬洛興雅人。他們有自己的方言,緬自1982年拒給公民身分,他們實際上變成無國籍。

Q2洛興雅人從哪裡來?

A根據「人權觀察」,英國統治逾100年期間(1824-1948),有大量移工從今日的印度和孟加拉到緬甸。緬甸獨立後,政府認為英國統治時的移民不合法,因此拒絕給大部分洛興雅人公民身分。

Q3洛興雅人為何不被承認?

A根據國籍法,洛興雅人不被承認是緬甸135族群之一。這項法律導致洛興雅人求學、工作、旅行、結婚、信奉宗教、接受醫療的權利一直受限。洛興雅人不能投票,甚至如果通過公民考驗門檻,也必須被列為「歸化公民」而非洛興雅人,並被限制不得從事醫藥和法律等行業,也不能競選公職。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