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家庭孩子越生越少,但父母親們並沒有因孩子少,就多關注孩子,或就多一些時間與孩子相處,他們反而希望安置孩子的機構功能越多越好,如此他們就可以省掉很多心思了。這樣子的結果,只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離,親子溝通的實質性也就越來越薄弱了。
當然也有些父母親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然因重視的方式不同,親子溝通的方式也跟著不同。
舉例來說,我認識兩個家庭,這兩個家庭的父母都有工作,收入穩定,家境都在小康以上,也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其中一位王先生,他說他並不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第一名,只要中等就可以;可是又不敢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因此,只要求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問題,能懂得自己運用時間做好自己的事,但是為什麼孩子有些科目連六十分都不到?王先生很不懈地說:「基本上我扮黑臉,我太太扮白臉,因為人家都說嚴父慈母嘛!我就對他比較嚴格,但是我對他最起碼在中等的要求,他都無法做到,我真的很生氣。」
另一位丁先生,因為小孩都是男的,幾個男生在一起,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快樂又消遙,丁媽媽看不下去了,她覺得孩子盡是這樣玩樂,功課怎麼會進步呢 ?但是丁爸爸則認為孩子的成績在沒有上補習班的情況下,能夠達到中上程度,已經算很自動自發了,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做一些自已喜歡的事吧!
當然丁媽媽不認同此說,乾脆也把丁爸爸當成大兒子,全家一起「管教」,結果導致爸爸跟孩子站在同「一國」,媽媽就變得孤立了。
想想看,王先生嚴父慈母的觀念,以及丁媽媽把全家一起管教的方式,會不會影響親子溝通呢 ?當然會的,最後就是落入失衡的單向溝通。
王先生嚴父角色的結果,是無法了解孩子的需求為何?孩子真正的問題就無法觸及到;而丁媽媽把爸爸一起管教的結果,只好越來越權威,就易於造成先生與孩子的反彈,甚至造成與丁媽媽對立的局面。
其實,親子溝通的立足點在於同理心,也就是要有立足點的尊重,為什麼一定要嚴父慈母呢?慈父慈母就不可以嗎?又為什麼要全家一起管教呢?大家一起做朋友就不行嗎?家人關係貴在溝通,而要能溝通良好,更貴在彼此的尊重,大人都要求孩子態度要好,那做父母的是否也應該學習尊重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