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法師(左)與演員黃曉明一起親歷玄奘取經的地方拍攝。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報導】他是一個出家人,心海法師,美國玄奘寺的住持。他想拍電影,不止想,還為此努力了十年之久,期間有人嘲笑他是痴人說夢,有人質疑他拍電影的目的,但是,他成功了。他拍的片子就是黃曉明主演的《大唐玄奘》。
二○○六年,心海法師萌生拍電影的想法,這對僧團而言太另類了,並且在中國大陸,寺廟沒有法律資格申請拍戲。當他去政府部門申請拍攝執照時,被門衛攔在門外,嘲笑出家人拍戲只是在做夢。除了被嘲諷,他還被當成騙子。他之所以堅持,是因為他看到了弘揚佛法的另種可能。
心海法師說,佛教文化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應該被更多人認識。但是歷史文物不會說話,需要人去傳播。
這時,需要利用中國特色的「傳教士精神」來喚醒大眾,身體力行取經佈道的玄奘大師是合適的人選。心海法師嘗試用電影這種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讓世界看到「很中國」的故事大片,幫助人們感悟佛法,推動佛法的發展。
親行玄奘求法路
決心下了之後,另一個問題來了:怎樣拍玄奘?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電影開拍六年前,心海法師的團隊已經到印度那爛陀探勘,親身感受玄奘取經路上的經歷。從二○○八年到二○一一年,每年走一段路。
直到二○一一年,當他辦好手續準備去巴基斯坦時,新聞報導賓拉登身亡消息,當地局勢立刻變得緊張不安。同行的人打退堂鼓,「太危險了,下次再去吧。」當年五月,他出發了。
很快地,他感受到了這趟旅程的危險。他先到巴基斯坦白沙瓦,常有炸彈在身旁炸開,只要炸彈稍微打歪了,他就立馬去見菩薩了,更別說完成拍電影的夢想。他也向佛陀菩薩祈禱平安:「我這趟來,只有一心弘揚聖道遺法,沒有名和利的動機。希望聖道加持,化險為夷。」
他想去參拜巴米揚大佛,這是一段驚險之旅。心海法師說,他的旅途總有奇蹟出現,途中遇到穆斯林協助,好不容易到達巴米揚大佛,「看著被極端分子炸空了的石窟,那一刻的感覺,很是複雜。」
這段經歷讓他更加篤定拍電影的決心:「無私則無畏,如果那時沒有菩薩來感應,沒有歷代祖師的獻身,佛法就傳不下來了!我們如果感受正法的存在,不去行,怎麼讓正能量體現出來呢?」
三個月的歷險成為電影探勘的尾聲。回國後,心海法師到玄奘大師當年圓寂的銅川玉華寺閉關,用兩個月的時間,將三年來求證的經歷,結合史書的記載,完成了《大唐玄奘》這本書。後來的電影劇本,以這本書為範本改編而成。
10年堅守因緣成熟
十年前,他向師父明乘長老說拍電影的想法時,師父問了一句:「你拍《大唐玄奘》,內心要無限接近玄奘大師的心路,會遇到他所遇的磨難和坎坷,甚至生命的危險,你能否去面對和堅守?」
他說:「只要這一生我有一口氣,就要堅持下去,《大唐玄奘》一定能夠籌拍圓滿,這是我對玄奘大師的景仰和信心。」
「遇到危機時,唯一能陪伴的只剩下玄奘精神了。」口號不是說說而已,十年間,他一介普通僧人,沒有山頭陣地和富豪信眾的支持,獨自走完了玄奘當年走過的路,搬動了一線拍攝團隊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
二○一四年,印度總理莫迪在玄奘大師當年工作的地方會見了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議繼承玄奘精神來發展兩國的友好交流。後來,在與印度制定的「中國——印度玄奘交流計畫」中,復興玄奘精神成為中印交流的切入點。
巧合的是,當時一同去印度訪問的,還有支持《大唐玄奘》電影項目的領導。回國後,他們立刻寫報告層層上交,申請啟動沉寂了八年的電影項目。直到習近平簽署電影局的申請,以國家的名義預撥經費正式籌拍電影,瀕臨山窮水盡的心海法師真正看到了希望。這意味著,拍電影的因緣成熟了。
堅持信念為弘法
最終,他不僅等到國家資金支持,還等到導演霍建起、編劇鄒靜之、藝術指導王家衛以及黃曉明等一眾演員,配置在大陸來說是一流水平。
走過的這十年,心海法師要忍受別人懷疑的眼神、瀕臨彈盡糧絕的尷尬,不變的,是對拍《大唐玄奘》的信念。通過這部電影,讓觀眾知道玄奘大師取經並沒有神話裡的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只有自己穿過沙漠、翻過雪山、歷經磨難學佛弘法。
最後觀眾才知道,心海法師並非靠電影噱頭成名,僅僅是為了讓大家感悟 「玄奘精神」,以此來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