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離死別的「分開學習」,是一門終身的課業。從小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噓寒問暖,卻未察覺對孩子沒有距離的照顧,表面上看起來是關愛,其實是增加子女將來斷捨離的困難。圖/林家羽
文/吳娟瑜
生離死別的「分開學習」,是一門終身的課業。從小父母對孩子疼愛有加,噓寒問暖,卻未察覺對孩子沒有距離的照顧,表面上看起來是關愛,其實是增加子女將來斷捨離的困難。
子女長大成人後,又繼續了「沒有距離」的依附關係,開始去黏著自己的丈夫/妻子、兒女,甚至孫兒輩。這種情況在華人的家庭結構裡相當顯著。
他不理我?
一位氣急敗壞的老婆很不開心,因為她要老公喝下親手打好的精力湯,老公卻嫌她囉唆,竟然甩了門就出去。
老公離家半天,老婆以為他只是到公園轉一轉,沒想到中午沒回家吃中飯、午睡,到了晚餐時間也找不著人,這下子,她又急又氣地掉下眼淚。
「我對他這麼好,他怎麼可以這樣不理我?」她在電話中如此傾訴,也讓我思索起「人我之間」的相處,如何給彼此營造出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美感?
如果能夠理解「別人在反映我們的內在」這句話,這個突然跑開的老公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外表看起來,老公是不領情、不理會;其實,是老婆常生氣老公不好好照顧身體,很焦慮老公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讓他也陷入「生氣」和「焦慮」的反應模式。
兩百萬歲的智慧
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個兩百萬歲的老靈魂,那就是我們的「自然心智」。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擁有非常成熟的古老智慧,只要樂意用心傾聽,就可以為生命困境找到答案。
處於第三人生的我,不免自我探索:我的兩百萬歲智慧在哪裡?如果我擁有「自然心智」,為什麼有時候會有類似前述老婆的過度反應?在「人我之間」難免失控,尤其在「距離」的拿捏還有待加強,若要繼續「拉開距離」的學習,我做得到如下的五項人生作業嗎?
一、空間距離
我有每天外出走動,和「家」保持適度的空間距離嗎?我有讓住屋、房間也享受獨處的舒適感嗎?
二、時間距離
我有做到和「時間」拉開距離嗎?有時就讓自己活在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手錶、鬧鐘、手機,也沒有約會、不用奔波的狀態?
三、家人距離
我有讓老公、媳婦、兒孫享受「我不在家,他們感到自在快樂」的感覺嗎?還是我會讓家人因為沒有陪伴我、照顧我而感到內疚自責?
四、財富距離
我會用錢財來鎖住孩子,讓他們靠近我嗎?或是,我會用錢財評斷兒孫是否盡到孝道?
五、自我距離
我有嘗試一些新鮮有趣的活動,和既有的「我」拉開距離,同時看看自己還有哪些需要彈性調整的地方嗎?
沒有絕對的「錯」
每一個人都可以活出兩百萬歲的智慧,因為,在且行且走的過程中,我們都正一點一滴地把自己拉回核心。
美國作家Kathrin Sohst在其著作《柔軟的勇氣》中寫到:「沒有錯誤的決定。一切都需要時間,需要輕鬆以對。」這句話深得我心。我在「分開學習」的收放之間,多少犯過一些錯,當然也努力做對一些事,就在這些對、對、錯、錯之間,不知不覺中走進了第三人生。
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吧!兩百萬歲的智慧還有待挖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