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云
台灣第一家銀行成立於一八九五年,距今一百餘年。不過,百年前台灣也有一種貿易商「媽振」(譯名),充當銀行的功能,說起來也算是銀行的嚆矢。
原來,台灣從前有地下錢莊,只是私人借貸,沒有商場融資、轉貸的效能。約在百年前,台灣烏龍茶在國際市場漸露頭角,享有盛名。於是乎,茶葉買賣頻仍,當時製茶的資金全靠廈門外國銀行貸給洋行,洋行轉貸「媽振」,由「媽振」再融通與茶商。所以,「媽振」是茶葉金融機構,因為,昔日台灣除茶葉大量外銷外,其他尚未大宗出口。
經營這種「媽振」的商人,多數是廣東人,可是總公司卻設在廈門、香港,也有設在廣州,而在台北設分支機構,並兼營如今之匯兌。
台北市大稻埕茶葉行全盛時期,這種略具規模的「媽振」,達二十多家。這是由於洋行直接在台灣採購茶葉和運銷到歐美,無需依賴「媽振」充當過渡時期的「銀行業務」,因而在民國前五年左右,「媽振」就式微了。
一八九五年台灣出現了第一家銀行,是由日本大阪中立銀行在基隆設置辦事處。這時日軍南攻大里霧、雲林,受到抗義軍的激烈抵抗,劉永福仍守在台南城。次年,這所辦事處升格為「日本中立銀行」,後來又與其他銀行合併改稱為「三和銀行」,這家銀行即是現今台灣銀行之前身。
日人在台設銀行的目的在驅逐外國人的資本,他們依據一八九七年四月日本帝國議會以法律第三十八條通過「台灣銀行法」而創設。尤其當時台灣大宗輸出的茶、糖、米、樟腦,幾乎操在英、美、德商人手中,日人當然不肯任他國酣睡,「台灣銀行」的勢力正是支配台灣經濟的權力。
台灣金融勢力很大,日據中期,台人不甘受到牽制,曾經在各地創立金融業,如花蓮市第一信用合作社即是。不過最早的是彰化銀行(一九○五年創立),後被日人「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