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可以是倦累後的返回,可以是信任後的依附,可以是深識後的聚合。而萬物總也在瞬息萬變的匆匆間,不斷尋覓專屬於自己的「歸」來安頓身心。圖/周世雄
文/周世雄
「歸」,可以是倦累後的返回,可以是信任後的依附,可以是深識後的聚合。而萬物總也在瞬息萬變的匆匆間,不斷尋覓專屬於自己的「歸」來安頓身心。
從古典詩文中更可看出不少先哲詩人對「歸」的嚮往、依託與期盼,一如孔子對「……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神往;陶潛藉「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來抒懷寄情;又如王維吟詠出「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的殷切期盼。
而我會對「歸」產生了如此豐富的情感連結,實因炫人眼目的斜陽給了西子灣一面最繽紛璀璨的畫布,並剪裁出一幅令人沉思的暮歸圖。親歷此景,幻想著自己正以輕盈的步伐走跳在波光瀲灩的金色大道上,去尋聽那舞雩上風與孩童的唱和,去探訪那將蕪的田園,去輕叩那剛掩的柴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