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火旺實踐大學講座教授
尼莎颱風侵襲北台灣短短數小時,和平電塔倒塌,台灣陷入限電危機。在電塔修復前,政府要我們「共體時艱」,規定公家機關每天在最酷熱的下午一時到三時,禁止使用冷氣。這是一個多麼脆弱的地方!
「颱風」對我們而言,一點也不陌生,每年夏天必定報到,運氣好的時候它「過門不入」,但是如果它「侵門踏戶」,也完全不足為奇;「颱風吹垮電塔」應該也是正常、可以想像的事吧!可是一座電塔失靈,我們的電力馬上出現問題,這樣的政府電力政策及格嗎?
民進黨政府一再強調「非核家園」,如果「非核家園」是進步價值、是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在邁向這個目標時,難道不能先審慎考慮各種配套措施、循序漸進,以免除人民缺電的焦慮和限電的痛苦?難道達成「非核家園」的過程中,一定要先過一段苦日子?
電力問題無非就是開源節流。在「開源」的部分,如果要達成「非核家園」的理想,替代能源的規畫當然是關鍵,但是不論採用何種替代能源,不是成本高、就是汙染嚴重,很難兩全其美。對於核電這個敏感的議題,我們的社會長期以來普遍陷入「擁核」、「反核」的泥淖中,關心和爭議的焦點都放在「開源」,忽視最不會有爭議的「節流」。
如果我們能夠培養人民普遍節約用電的習慣,也許我們就可以減少電力的消耗,日本人就是這樣節省一座核電廠。「開源」是政府的職責,「節流」卻可以變成全民運動,如果「非核家園」是台灣社會未來的理想,它就必須變成全民運動才可能成功。
民國八十七年馬英九參選台北市長,挑戰尋求連任的陳水扁市長,我負責市政白皮書,知道當時台北市的垃圾掩埋場幾近飽和,阿扁已經在內湖的內溝規畫第三垃圾掩埋場,但是選舉期間事涉敏感,並沒有對外公布。結果馬英九當了八年市長、郝龍斌也當了八年,現在柯文哲又當了快三年的台北市長,總共十九年,台北市並沒有再興建垃圾掩埋場,為什麼?「垃圾費隨袋徵收」的政策奏效,台北市民養成減少製造垃圾、垃圾分類、資源循環使用的習慣,使台北市每日的垃圾量大減,所以不需要增加垃圾掩埋場。
台北市垃圾政策的成功,證明良好的政策可以改變人民的生活習慣,而且一旦市民普遍養成習慣,違規者的良心壓力就會更大。譬如:在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這個政策初期,有些人為了貪小便宜,利用清晨或夜間,把家裡的垃圾丟到學校的垃圾桶或偏僻角落,清晨的台大校園經常可以看到這個景象。但是這樣的現象現在漸漸消失,因為採取這種投機行為必須冒著被別人發現的危險,違規者的壓力隨著市民價值觀的落實而逐漸無法承受。就像台北市捷運站的電扶梯,不趕時間的人會自動靠右站,如果靠左站而不移動,當別人請求通過,一定會說「對不起」,這就是習慣所形成的道德壓力。也就是說,道德行為一旦成為普遍共識,會在人民心中產生壓力,這種壓力比法律還有效,因為它像在每一個人心中安置一名警察一樣,隨時監控。
當國家社會處於艱困時期,國人「共體時艱」是理所當然的,但問題在於「艱困」是怎麼造成的?如果是政府施政不力,卻要人民承擔苦難,這不但引發民怨,也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政府。「非核家園」既然是民進黨長期的理想,民進黨政府除了尋找最合理有效的替代能源之外,應該把部分心思放在「節流」政策上,透過合理的政策教育人民,使「省電」變成一種習慣、價值觀,這樣「非核家園」才不會成為一個脆弱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