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連兩個颱風過境,造成台灣多處淹水、停電,尤其以南部災情最為嚴重,有人質疑,多年的治水預算到底有沒有發揮成效?地方政府有沒有積極解決水患?這些問題,政府都必須檢討。
除了政府作為以外,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其他問題,也就是須注意氣候變遷帶來的雨勢與水文變化,以及南部沿海地區地層下陷的問題。
屏東沿海一帶,地層下陷已是長久無法解決的問題,每年的風災總是讓這些地區變成水鄉澤國,身為屏東人,曾目睹了這些地區下陷的情況,那裡若無法改建,都把門檻墊高或在門口用鐵板擋水,長期下來會發現,地層與房子地基的距離愈來愈大,代表下陷問題是持續發生的。
超抽地下水是主要原因,為了養殖漁業卻衝擊了治水防洪的公共安全措施,風災的損失成了經濟發展的代價,這兩者之間的權衡須賴更有智慧的處理,這不僅是為了現在也是為了將來做好準備。
因為除了風災時的嚴重淹水以外,當氣候變遷造成冰川溶解,全球海平面勢必上升,各國沿海地帶將面臨海水的侵襲,也就是說,將來的水患,即便無風無雨也會發生,到時候台灣沿海會浸泡在水中,人民的居住空間將會有很大的改變,這是政府須謹慎面對的。
我們該思考的是,不是不淹水,而是轉向以「做好不怕淹水的準備」為努力方針,更重要的是,政府乃至人民都要有全面思惟的能力,因為氣候變遷帶來的是全面性的災難,影響絕非只是某地某時而已,而是更大範圍長時間的侵擾。
台灣是海島國家,對這個議題更該有敏感度,時間一直在過去,而冰川也一直在溶解,我們已經無法重塑冰川,只能提早準備面對將來的大變動,台灣受到氣候轉變的影響,絕對是很大的,重新整合資源,並落實環境防災教育,來降低氣候變遷的風險。
潘秋丰(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