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羅智強 前總統府副祕書長
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急速走壞,先有前任美聯社台灣分社主任溫逸德(Peter Enav)推測大陸「武統」台灣條件將在二○一八年成熟,近日港媒再披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要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並質疑馬英九執政時只經不政,陸方已顯不耐。
古希臘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說:「人不能二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時局是不斷變化的,馬英九時代成功的兩岸政策,不等於可以一成不變地套用在今天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或未來新的兩岸情勢。
但不管時局怎麼變,若從歷史眼光客觀看待馬英九的兩岸成就,還是應該給予高度肯定,就單單以馬習會來說,習近平在公開發言的一開始,就先向馬英九致意,肯定「兩岸領導人見面,翻開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歷史將會記錄今天。」
可惜的是,新政府上台後,不肯接受馬英九為兩岸打下的「九二共識」地基,才會讓兩岸關係一路走壞。
「只經不政」是不是會讓陸方不耐?我認為,這有定義與角度的問題,嚴格來說馬政府時代兩岸簽署的二十三項協議,都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性,甚至兩岸熱線、陸委會與國台辦直接對話到馬習會,都包含政治性。但這樣的政治性,深度廣度速度夠不夠?各方自有不同意見。
至於習近平會不會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或者如前美聯社記者說的武統台灣?我則認為武統不會在短期內發生,除非新政府躁進地推動法理台獨。道理很簡單,或許以兩岸今天的軍事實力對比懸殊來看,中共要以武力拿下台灣,恐怕不是拿不拿得下來的問題,而是多久拿下來的問題。
但真正的「成本」,卻不是攻台那一刻的軍事成本,而是台灣「拿下來」以後的治理成本,那才是災難的開始。不只是戰爭後可能極為龐大的復原成本,也不只是採取武力後,可能來自國際的壓力或抵制所產生的負面連鎖,更重要的是,台灣由於政治制度和大陸目前並不相同,武力攻克台灣後,以不同的政治體制加於台灣,所可能隱含的動盪成本。
而對這一點有所觀察認識後,又可以帶到下一個問題:習近平會不會在任內「解決」台灣問題?「解決」二字還是得定義,我認為習近平會有智慧,不會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其他的方面,例如外交面的點放式斷交與馬英九好不容易爭取加入的國際組織也被迫退出;經濟面如陸客來台驟減;政治面的官方交流斷絕;軍事面的頻頻巡戈台海,要把台海「內海化」。這種種「武力犯台」以外的「解決」方式,強度確實在增加中。
凡此種種,才是台灣該憂之處。
局面雖壞,但也不是絕對沒有新的出路,最重要的是心態問題。以柯文哲為例,我雖對柯文哲有一些意見,但對柯文哲說的「他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命運共同體」,則深表認同。大陸的政治體制,對習慣於民主政治的台灣不接受是正常的,但這不應妨礙歷史血緣與文化的「親近」。退萬步言,至少,不能把大陸人民當仇當敵、醜化對立。這是最基本該做到的。
最後,任何「武統」的主張都是不智的,也因此,我深信兩岸的領導人都有智慧不讓武統發生,但武統只是「最壞狀況」,避開了「最壞狀況」,不代表我們可以安心高枕,台灣還是必須有創造和平的「不武智慧」,努力化解兩岸目前「愈來愈壞的狀況」,才是真正讓武統絕不發生的最佳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