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庵住持印悟法師(中)有感佛館具有博物館的作用,且時常展出珍貴有價值的文物,認為大悲樓三座藻井捐贈給佛館,最為合適。
左三為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右二是大木師傅蕭勝壬。圖/人間社記者李生鳳
龍湖庵大悲樓三座藻井的中座為八卦形,中心兩圈分別書寫「心」、「佛」二字。
圖/人間社記者梁清秩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阿蓮報導】高雄大崗山龍湖庵為台灣佛教史上第一座專屬女眾修行的大叢林,建築融合西方與傳統閩南的風格;其中,大悲樓的三座藻井形式罕見稀有,且上面彩繪〈大悲出相圖〉,具有宗教藝術與歷史文化價值,寺方希望今年七月拆除重建後,能將藻井捐贈佛陀紀念館典藏與展示。
佛館館長如常法師日前現場勘察並聽取簡報,七月初商請文化部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提供藻井落架保存的專業協助,堪稱文物保存美事一樁,相關移地保存工程隨即展開。
宋式營造法規 台灣罕見
龍湖庵創建於一九○八年,大悲樓的三座藻井,不同於台灣多數以斗拱形成槓桿原理的藻井,其「穹窿頂」結構趨近宋式《營造法規》的斗八藻井,在台灣相當罕見。
從源流上來說,〈大悲出相圖〉與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有密切關聯,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圖文藍本,再加上菩薩像,共有八十八幅,藻井上還繪有十六幅佛典故事,共組成一百零四幅圖像,另再加上八幅幡蓋共計一百一十二幅,繪製時間推估約在一九六○年代前,畫師為蔡草如。
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李麗芳表示,這三座藻井是台灣僅存的穹頂式彩繪藻井,尤其是〈大悲出相圖〉的註腳完整,其歷史性、稀有性皆屬難得,當中還發現許多彩繪技術,屆時都將加以記錄。
十九日工程為三座穹頂式的彩繪藻井,在屋頂拆解後做加固保護,師傅先將屋頂的紅瓦一片片掀起,再由大木師傅協助將三區藻井的外部結構加固,讓藻井落架後可順利運至佛館。
住持印悟法師 放心捐贈
協助此次工程的大木師傅蕭勝壬強調,從業四十餘年,尚未見過如此建築構造,尤其是以檜木層層堆疊後彩繪,相當少見,尤其還得不拆解的情況下,將整個藻井加固,再完整落架,更是前所未有的嘗試。
龍湖庵住持印悟法師表示,重建後的大悲樓並不適用藻井設計,雖然有其它團體、單位有意典藏,但有感於佛館是知名博物館,且時常展出珍貴文物,他認為捐贈給佛館最為合適,也是這三座藻井最佳的保存展示之處。
「原地區的文化資產能在佛館重現,兼具弘揚文化與佛法的作用。」李麗芳期許,佛館未來展示時能輔以現代科技,讓大眾看到的不僅是「展示」,而是看到原本在龍湖庵時的構建脈絡,「大悲樓也如同博物館,從它的彩繪可以看到台灣當時的生活、信仰、人文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