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德嘉
十五歲的芬妮,有一天放學後,滿手抱了一大五小的布偶兔回家,懷著興高采烈的心情,裝可愛地想和媽媽分享自己的喜悅。沒想到媽媽反而擺出臭臉,碎碎念說:「家裡的東西已經太多,都快擺不下了,怎麼又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回來呢?」
當下,芬妮感覺非常失落,心情沉重地走入房間,才剛用力關上門,又探頭出來嗆了媽媽一句:「妳不也是跑去便利商店兌換了一堆沒用的公仔,爸爸也是做了一堆戰車模型到處亂放,難道就不是占用空間嗎?」甩上門,芬妮跟家人冷戰了好幾天。
療癒系商品與療癒系父母
其實,如果媽媽當時講話能慢半拍,想一想再說話,不要用破壞性的言語來表達,也許結果就不會如此尷尬了。
現在全世界都在風行療癒系商品(Healing Merchandise),這種療癒系商品的實用性也許很低,卻可以填補自己在「理想世界」與「真實世界」間的裂縫,提供無法用數字計算的心靈滿足。
現代的工業設計,若只是講求實用而沒有內蘊情感,常常會賣得不好,就像多數人會花大錢買一台典麗優雅的iPhone,追求的就是高品質的設計,與迷人的品牌理念。
所以,芬妮買玩偶、媽媽蒐集公仔、爸爸花時間組裝小戰車,都不過是在紛亂的社會中,追尋馬斯洛在人類需求五層次中的第三層——「感情需求」罷了。
而當孩子生命中的「感情」與「尊重」遭到雙重否定,親子關係也在剎那間崩解了。
大家來互相傷害啊?
爸媽可以回想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是不是有買過一些不是非買不可、卻很想要的蒐藏品,但是被爺爺奶奶罵;等到結婚之後,爸爸罵媽媽、媽媽罵爸爸、爺爺罵奶奶、奶奶罵爺爺,這種破壞性的表達取代了建設性的表達,結果導致安全感喪失,之後乾脆自己買了,偷偷收藏起來。
因此在成長過程中,當孩子被爸媽潑過冷水,或是以影響課業為理由,丟掉寶貝的收藏品,自然會覺得:爸媽也常亂買東西,為什麼不先把自己買的丟掉呢?根本是雙重標準啊!
這種「血淚經驗」,一代傳一代的破壞行為,只是讓家族氣氛愈來愈糟,大家都不快樂。
陪孩子建立金錢觀
耀青在書桌擺了一缸孔雀魚,念書做功課覺得煩了,就放空看魚,還會跟爸媽分享他繁殖小魚的心得。這樣孩子有療癒自己的嗜好,還能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有什麼好阻止的呢?
當然也有些人會無法控制自己的蒐集癖而亂買,或是花十幾萬去買流行商品,成為購物狂,但這種人絕對是少數。爸媽不要太害怕孩子的購物行為,要教他如何善用金錢,而不是直接指責他,為什麼要買爸媽認定為「莫名其妙」的東西。
也就是學會用「How」去教孩子,而不是用「Why」去質問,保持一種「我覺得這件事情其實沒什麼好生氣的」的心態。若父母總是用指責的語氣對待孩子,對孩子來說是種「靈魂灼傷」,會將他們的心往外推,這樣不僅親子關係不會好,還會在彼此心中烙下傷害的印記。
要當一個「好棒棒!」的父母,或是「大家來互相傷害啊!」的父母,就看相處時的技巧拿捏了。
KUSO才好玩
其實芬妮的媽媽可以私下去買些一模一樣的布偶,偷偷加入女兒的兔子軍團,等芬妮發現,一定會覺得媽媽可愛又搞笑。這樣不但可以分享彼此的快樂,更能改善親子間的關係,成為真正的療癒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