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報導屏東紅豆滯銷,當地農會總幹事自拍影片在臉書求援,希望民眾能幫忙促銷。對此農業主管部門卻說,今年紅豆價格穩定,間接打臉農會,讓民眾無法了解真相。
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資料,去年全年進口紅豆數量為三千三百七十多公噸,今年到五月底止,已進口四千四百四十多公噸,確實比去年一整年還多,憂心國內市場價格也非全無道理,政府應該重新檢視進口方式,才不會給予人為炒作空間。
儘管本土紅豆產量少,但品質佳,食用安全性高,因此價格相對高。基於成本和供應貨源穩定等考量,國內廠商仍有人願意使用價格較低廉,但經政府檢驗同樣符合安全規範的進口紅豆,一旦進口紅豆數量過多,自然會影響到本土紅豆的價格。
隨著自由貿易化腳步,國外許多農產品將大舉進入台灣市場,由於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相對較高,政府除了應有效管控與國內農產品競爭的國外同質性產品,如紅豆、藜麥等外,還必須全力協助國內農民及農會透過品牌、標示、通路,來與進口農產品作區隔,避免蒙混也方便消費者選購。
至於加工原料之標示,政府也應該如食安般予以嚴格稽查;也唯有做到從「農場到餐桌」的農產品資訊公開透明,才能落實確保食安承諾。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