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今年歷史科史料判讀題多,高中老師認為「很有意思」,尤其將「歷史考證」題出於非選擇題中,讓學生像柯南辦案,判斷史料的破綻,不僅展現歷史獨特的史學考察方法,更能考出「學生是真懂還是假懂」。試題整體難易適中,估計均標比去年提升。
「歷史有一套獨特的史學方法」,台北市建國中學老師莊德仁指出,非選第二題以「清代史家錢大昕對唐代回紇所做的說明」,要求考生對未經校勘的《元史》進行歷史考證,「這讓學生像柯南一樣辦案,判讀那個史料是有破綻,分辨史料真偽,提問有層次,很有意思」。他強調,這類歷史考證題鮮少出現在非選擇題,「這讓學生不能用猜題或刪去法,可考出學生是真懂還是假懂」。
此外,今年台灣史有八題,包括楊德昌、侯孝賢、柯一正的電影作品《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等都入題。
莊德仁表示,第一題讓考生從歌謠中的「行踏不自在」、「上船著人牽,過橋亦艱難」等歌詞中,檢討當時「纏裹小腳」的社會風俗,「題目簡單,有具趣味性,考生應該可以帶著微笑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