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鄭慧慈政大阿語系系主任
校園裡熱鬧極了。改校歌、拆蔣介石銅像、取消英文畢業門檻,任何議題都能用世代、顏色來分隔。孩子們問我贊不贊成改校歌,我說贊成。又問:贊不贊成拆銅像?我說:不贊成,取消英文畢業門檻呢?我說:不贊成,但尊重多數。我看到他們一臉的錯愕,我也似乎因為他們的錯愕而錯愕。如果我們之間多了一種共同護衛的價值那該多好!就像伊斯蘭的效忠制度,無論人性對權力有多麼貪婪,也能夠是自古至今的價值。
六月二十一日沙烏地阿拉伯薩爾曼國王下詔更換王儲,另立原第二順位的親生兒子穆罕默德為新王儲。這次沙王得以打破傳統,和平且順利的更換王儲,都歸功於歸屬不同勢力的已故國王阿布杜拉在二○○六年十月下令成立的「效忠組織」。阿布杜拉國王登基時即意識到王室兩股勢力的鬥爭日漸嚴重,制定可行的制度以求紹德家族的永續執政勢在必行。「效忠組織」結合傳統的效忠制度與現代選舉精神,設有主席、祕書長及王室委員,任務在推選國王與王儲。國王過世後,該組織負責王儲繼位的「效忠儀式」,新王上任必須與組織成員協商,從兩三位候選人中選出王儲,讓政權安全轉移,維護王室家族的團結和合作。
穆罕默德王儲以三十一歲的年紀身兼副總理、國防部長、經濟暨發展事務委員會主席、投資總會主席,並主導沙烏地國家石油公司、二○三○前瞻策略計畫及沙烏地各大新聞機構等,這些頭銜怎可能讓所有親王心服口服?然而,電視螢幕上的麥加沙法宮裡卻擠滿前往效忠王儲的人潮,無論他們是否各懷鬼胎,效忠國王與王儲是傳統的伊斯蘭價值,紹德家族政權始終屹立不搖也因為持守這種價值。
效忠制度(al-Bay’ah)是具有代表性的伊斯蘭政治制度,目的在反映個人參與政治的自由以及執政者對於政權在宗教上合法性的重視。此制度的法源可追溯到一些《古蘭經》經文,諸如:「的確,那些人對你宣誓效忠,他們就是對安拉宣誓忠誠,安拉的手是在他們的手上面…」(48:10)以及聖訓,如:「誰服從我就是服從阿拉,誰背叛我就是背叛阿拉。」(Sahih Mslim)
穆罕默德宣教時,任何個人或團體都可以在他面前宣誓效忠,其精神在教育每一位穆斯林參與伊斯蘭烏瑪的事務,以提升社會水準。
沿襲此傳統,歷代哈里發即位時,都舉行效忠儀式。執政者透過這種正式儀式,便是合法政府。為了取得日後執政者的信任或支持,各部落團體都會派代表團去執行效忠儀式,獻上讚頌詞。宣示效忠者不分貧富或男女老幼,《古蘭經》(60:12)甚至提到女子的效忠。中世紀文史學者伊本.焦奇(Ibn al-Jawzī)便曾說,宣示效忠穆罕默德的女人有四百多位。巫麥亞哈里發烏馬爾(‘Umar bn ‘Abd al-‘Azīz)即位時,代表團來到他跟前行效忠儀式,其中一位少年想要發表言論,烏馬爾說:「讓比你年長的人講話吧!」這位少年說:「人是以兩小論定:他的心和他的舌頭。阿拉賜給人類舌頭來說話,給他心來記憶。倘若根據年紀來評斷人,那麼在座就有許多人比你有資格擔任哈里發。」足見舉行「效忠儀式」時,穆斯林具有相當程度的言論自由,而這些自由都導向建立團結穩定的政權。
反觀我們周遭的氛圍,任何議題要找一個可以商榷的平衡點都很困難,是我們制度出了問題,失去了穩固的依據?還是我們失去了自信,必須依賴結黨結派才能肯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