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車站為日本時代的檜木建築,古色古香成為當地知名景點之一。圖/朝山社區發展協會提供
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的石虎資料館,一個月平均吸引五十輛遊覽車遊客造訪。圖/范榮達
【本報綜合報導】桃竹苗縣市許多社區利用農特產、環境生態、文史甚至義工媽媽的手藝,創造出特色吸客,養出「金雞母」,不靠政府補助,有些一個月營收三、四十萬元或甚至賺上二十萬元,不僅自給自足,有些社區還提供免費共餐等服務,居民超有幸福感。
苗栗縣大湖鄉薑麻園以桃李、薑麻等農特產及休閒農業旅遊聞名,社區居民提供面積一甲多的土地,供薑麻園旅遊服務中心七名員工種植薑麻,賣生薑及加工餅乾等商品,旅遊服務中心則協助農民寄賣農產品,遊客絡繹不絕,一個月賺約二十萬元可自給自足。七名員工除賣農特產商品外,並負責周邊出關步道、一三○縣道清潔維護,社區盈餘運用在母親節、重陽節等節日送小禮物,或在社區活動中心辦桌請客。
天皇貢品、石虎 成印鈔機
日據時期獻給天皇的貢品——蔗糖產業盛極一時,隨著時代變遷沒落,一群青農復耕甘蔗,新竹縣寶山鄉新城社區利用蔗糖做出黑糖爆漿饅頭成為爆紅特產,並打造「新城風糖休閒園區」,提供旅遊踏青、親近生態、DIY體驗等,每月營收可達三、四十萬元。園區扣掉人事成本,將二成盈餘提供給社區老人關懷據點運用,舉辦各項活動吸引老人家參加。
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石虎,苗栗縣銅鑼鄉竹森社區擁有全台唯一的社區型石虎資料館,並集環保署國家環境教育獎優等、社區評鑑全國優等及社區關懷據點「金點獎」於一身,一個月平均有五十輛遊覽車觀摩取經,社區一車收一千六百元導覽費,兼賣社區生產的紫米、薑黃及扁桃斑鳩菊養生茶。盈餘提供社區關懷據點免費共餐,周一到周五中午三菜一湯,約有四十名老人家可享用,吃得十分開心,並運用餘款當雇工購料、辦理研習或活動,爭取政府補助的相對配合款,讓社區活動中心有伴聊天、唱歌、跳舞相當熱鬧,老人家天天報到,生活充實又開心。
新竹市朝山社區利用獨特的溼地導覽,每天導覽隨著潮汐時間而不同,最多有六小時能走在溼地上觀賞招潮蟹、和尚蟹等生態,社區發展協會培訓導覽,不少社區媽媽多才多藝,煮飯、導覽、手工藝都難不倒她們,導覽、溼地體驗加上風味餐等收入,讓社區自給自足。
新竹市康樂社區內保存著見證二次大戰歷史的防空碉堡,十年前開始與旅行社合作,設立農村文物館,利用人力輕便車船連成可愛的火車,一年可吸引三、四千名遊客,透過導覽、輕便車、風味餐、DIY體驗等收入,社區每個月能支付五名員工各二萬五的月薪。
回饋金額 比政府補助金高
桃園市龍潭區三和社區創立全國第一家社區環境教育中心「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推動減法思維,包括水泥減量、開發減量、需求減量,平時開放給民眾自由參觀,設計農村體驗系列活動,里長謝金棋表示,光是農產品銷售,一年可增加十到二十萬元營收。
桃園市蘆竹區坑口社區發展協會設計出「坑口彩繪村」小書包文創商品,七月才開賣,未演先轟動,網友詢問度極高。十多位義工媽媽擅長做道地草粿,「有媽媽味」吸引坑口彩繪村遊客選購,一個月最高盈餘收入約二十萬元,扣掉必要開銷,每月盈餘提撥百分之二十做為回饋金,幫助協會維修社區彩繪、舉辦活動經費和關懷據點支出,今年近半年的回饋金就達八、九萬元,「回饋金額比向市政府申請補助金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