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高屏空汙總量管制去年底完成排放量基線認可,認可排放量約占許可排放總量六至八成不等,限縮既存工廠空氣汙染物排放量上限。環保署表示,總量管制第一期程結束(明年六月底),估將有一百六十一家工廠須進行實質減量,將對高屏空汙減量有幫助。但環團批評環保署在玩文字遊戲,申報量減量才是真正減量,降低標準並非空汙實質減量。
「這些工廠究竟申報多少量,須要公開講清楚,若今年申報的量比去年少,才是空汙實際減量。」嘉南藥理科技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發言人陳椒華強調,要用各工廠空汙申報量為計算標準,若只是將比較高的認可標準下修,並不是實際減量。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認為,政府應採更強制的手段,包括要普查廠齡超過四十、五十年的老舊工廠,「若這產業不需要或不再進一步發展,應遷移或盤點」。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說,該區有六百一十六家工廠列管,但生產的產品有非常多樣態製程,環保署須先訂出天花板上限,然後要求先減量百分之五,再調整至最佳可行控制技術,沒有環團所稱空汙總量愈減愈多的狀況。
蔡鴻德強調,許可排放量是可排放最大量,認可排放量是依過去幾年申報實際排放量,並考量產能個案認定;認可量與實際排放量差額,不可作為抵換額度,若工廠要改新廠,可從乾淨燃料、車輛汰換、綠電、其他可量化的減量措施,才能做抵換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