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林聰明南華大學校長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為使社會能夠更加和諧,發起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推動,如今已獲得各界響應。為使校園的品德教育能夠更加深入普及,更於二○一一年推動深耕校園,三好實踐學校。如今已有數百間學校參與。希望這些學子未來能夠成為社會安定力量的穩定種子。在學校,曾有人提起,說好話真的有用嗎?做好事真的會有好報嗎?受到篇幅限制,先以存好心談起。
愛因斯坦是世界有名的科學家。有一次一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請教他:在這個時代,什麼是最重要的科學問題?愛因斯坦想了十五分鐘後說道:「人的意念,認為這個世界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學生問道:這難道不是一個宗教問題?愛因斯坦回答:如果一個科學家在他的意念上認為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他就會發明能把人類連結得更加緊密的事情;相反的,如果一個科學家在他的意念上認為這個世界是邪惡的,他就會去發明創造傷害人類的東西,把人隔得愈來愈遠。可見一個人的意念,影響態度及行為。
美國有一位醫師教授,戴維霍金斯(Dr. David R. Hawkins)博士,為了探討人類意念好壞的影響,創造一部機器,將人的意念震動頻率劃分由一至一千,經過數百萬人次實驗發現:
1.負向思考的人,常常抱怨、指責、仇恨別人,其振動頻率會低於二百。2.心念愈慈悲愈善良、利益他人、無私無我,能量愈高、振動頻率愈大。3.霍金斯又發現當正能量高的人,一旦出現會場,氣氛會顯得相當良好,會帶動和諧的氣氛和感動的環境。4.意念振動頻率差的人,不僅會傷害自己,他的周圍環境也會變得不好,意念對人體的健康及周圍環境有相當大的影響。
凡事感恩,給人歡喜;遇過懺悔,化解恩怨,感恩別人,別人不一定有好處,自己一定受惠,心地清良;有懺悔之心,別人不一定接受及感受,但對自己心境卻能平和。
常懷感恩心,懺悔情,也是心意布施,大愛的表現。由於大好心力的趨使,大慈大悲的行持,宇宙同體共生的願力勢可展現。
在宗教界有所謂的殺、盜、淫,貪、瞋、痴、慢、疑等,在存好心念的行持下,必會自然有所節制與規範。即所謂的「一切唯心造」。在佛門只要有「犯意」,即是犯戒,它不在於形象上的教條,而是重視戒的精神,自發心的清靜受持。在明朝有「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書,說明意念的重要性,雖然沒有科學根據實驗,但是俞先生個人的親自體驗,也有相當參考價值。
在「俞淨意公遇灶神記」裡,當事者俞都先生,明嘉靖年間,少年聰明,十八歲即考上秀才,開班授課,參加不少社團也參與放生,一生戒殺、戒口、戒邪淫,多年行持。然而之後,連考七次舉人均未能通過,生有五子,其中四子夭折,一子後來又失蹤。生有四女,其中三女夭折,太太過度傷心,哭成失明。於四十歲時開始在除夕夜當晚書寫疏文,認為如果真有灶神、天帝,則請灶神轉呈天帝,表明天理不公,因為他認為他行善多年,卻得到如此報應。於四十七歲時,受灶神現身點化告訴他,雖行善事,但意惡太重,注重虛名,朋談訕笑,觸怒鬼神。邪淫雖無實跡,可是見到美女,心即搖動,久久不能去除。雖有放生,隨班逐流,注重形式,天帝曾派人察視,發現他意念不清淨,貪念、淫念、忌妒念,隨時充斥。建議他要屏除貪淫妄想念頭,無私無我,力行善事。
俞先生被這突如其然的點化,頗為震驚。開始改正意念,特別取別號名為「淨意」,努力改進心念並行善,後來果真改變他的一生,孩子也失而復得,妻子也恢復視覺。他把一生過程書寫成冊,以訓子孫。
「存好心」是三好基礎,但願大眾共同存好心念,行持規範,必有助於校園或社會和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