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唐氏症的梁先生,經行動醫療團隊到機構檢查,才發現一眼近視已高達一千六百七十五度。圖/羅真
【本報台北訊】視力模糊找醫師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有一群人,可能因智能或其他障礙,難以清楚表達,一旦視力缺損,生活處處遭遇不便致使情緒行為匹變,常被旁人誤以為精神出狀況、被邊緣化,眼疾也長期難癒。
幸好,有一群懷有菩薩心腸的好人開著「行動視力車」到社區機構,為特殊需求個案進行視力篩檢,察覺有異立刻約診回院醫治,就有唐寶寶在治好視力後,原來暴躁的情緒一日之內變得溫和,表情更開朗,不再需要輪椅代步,其他生活表現也有大進步。
暴躁唐寶寶變溫和
這是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視覺復健中心的行動醫療團,自一○四年至今,已外出服務超過一千七百五十名成人、一千二百五十名兒童。
北市聯醫和平院區眼科醫師謝靜茹笑稱自己個性雞婆。多年前,一名極重度智障者因青光眼到院求診,頻頻叫鬧不願配合,最終無法接受診治,這樣的就醫情形並不是第一次,這名個案先前已在台北市各大醫院求診,總是十分不順利。
無奈的家屬殷殷看著謝靜茹,問她是否能改日撥空到機構進行檢查,如此就能有較多教保員幫忙固定住孩子,孩子應該能配合檢查。
「我感覺到自己被需要」,雖然當時並沒有可攜式專業設備,謝靜茹仍帶著手電筒、借來手持式驗光機與眼壓計前往,為孩子檢查、診斷、轉介。當時,機構護理長告訴謝靜茹,「我們還有三百多個個案需要幫忙!」因緣際會,更因一顆願服務奉獻的心,謝靜茹從此投入特殊需求個案的低視能醫療。
謝靜茹說,不少智能或其他方面有障礙的孩子看不清楚卻不會講,教保員可能也沒有經驗,不明白為什麼有些孩子常摸牆壁走路、用屁股坐著下樓梯、行進間會頻頻撞到人、日夜顛倒、常叫鬧不安,從未想過這些孩子可能視力低下,甚至失明了。「曾有個案前後被認為有憂鬱、躁鬱,投以十幾種精神科用藥。」嚴重影響個案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怪異行為常被誤解
為此,謝靜茹籌組行動醫療團隊,找來個管師、驗光師等四到五人,陸續在每周三將車開進育成基金會、樂山教養院、陽明教養院等十二個機構,檢查有異就約周五回院診治,同時也與機構內的護理師、教保員及社工討論後續照顧,讓醫療提升照顧品質。
特殊需求個案難如一般人專注坐在儀器前配合檢查,經常需要三、四名人員陪同在側,邊以話語安撫、糖果玩具或手機播音樂等方式,轉移其注意力。單就視力檢查,平均約花費十五分鐘或更久時間。
令人訝異的是,團隊成員皆屬義工,行動設備皆為外借。
「有時覺得做這些像被懲罰,花更多時間與心力,資源卻比看診更少,義工同仁更沒有給付」。謝靜茹說,類似需求的個案不在少數,散落台灣各處,盼衛福部能針對特殊需求個案的眼科醫療照顧,設計健保專案給付,並在醫院端成立專責中心,讓病友能因好視力,開展更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