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鄭慧慈 政大阿語系系主任
這陣子台灣的媒體圍繞著自殺與死亡反覆報導,適逢屈原自殺紀念日,讓活人幾乎要窒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的統計,世界每四十秒鐘便有一人自殺。相對其他民族,阿拉伯人自殺率一向偏低,因為自殺是宗教上的大罪。《古蘭經》便規定:「你們不要自殺,真主確是憐憫你們的。誰若過份和不義而犯此嚴禁,我會把他投入火獄……」(4:29—30)
聖訓也禁止穆斯林自殺:「誰在人世間自殺,最後審判日阿拉會以相同方式懲罰他。」「從山上躍下尋死者,火獄裡他會永遠不停的往下跳;飲毒自殺者,火獄裡他會永遠手執毒藥而飲;用金屬自殺者,火獄裡他永遠會手執金屬利器,刺自己的肚子。」
依據這種傳統禮教,阿拉伯家庭若有成員自殺,對自殺者本身或整個家族都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光榮的死並留下足以讓家族誇耀的事蹟,是一千多年來阿拉伯人對死亡的認知。
近年來恐怖組織透過自殺炸彈攻擊,造成世界的恐慌。他們並將此行為溯源於中世紀法學者所認可的「以一擊眾敵」的聖戰士行為,認為這是在為主道而戰。姑且不論他們的攻擊對象常是平民百姓,甚至於是他們的穆斯林兄弟,立意早已違反教義,即便是在中世紀,這種自殺性的攻擊亦有法學者持反對意見,認為自殺本身便違反教義。今日許多法學家對此行為的斥責與不認同,也是秉持相同的論點。
阿拉伯之春以來,阿拉伯自殺人口激增,大多數自殺者是介於十七到四十歲的年輕人。利比亞更離奇地在短期間內發生多起十到十八歲的年輕人自殺案件。自殺是「勇敢的行為」蔚為某些地區阿拉伯年輕人的新價值觀。
去年阿拉伯國家中自殺率最低的是沙烏地阿拉伯、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是麥加和麥地那兩伊斯蘭聖城的故鄉,伊斯蘭法為國法,經濟力量雄厚,教育免費,社會相對安定,自殺率低自然不足為奇。然而,敘利亞是當今暴亂、衝突橫行之地,「伊斯蘭國」崛起之後,敘利亞更首當其衝,許多人在恐怖主義的陰影下罹患憂鬱症,近四成的人需要心理治療,尤其是難民和年輕人的心理處於危險狀態。他們無論是已經移民他鄉或仍身處故鄉,都會感覺前途茫茫。貧窮、不安定感以及移民地居民的歧視,都造成人們嚴重的心理創傷,女人甚至唯恐遭受汙辱而憂鬱。
敘利亞人自古以宗教教育聞名,中世紀便出現許多宗教學大師,如Ibn Taymiyyah、Ibn Qudamah……等。在學術上,「敘利亞學派」更有其獨特的理論。今日儘管阿薩德家族政權長年來企圖消弭宗教力量,敘利亞仍是宗教學者群聚之處,在伊斯蘭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敘利 亞暴亂發生之前,人們甚少聽聞自殺案件,即使在今日嚴峻的環境之下,自殺率仍較其他阿拉伯國家低,究其因無非是傳承自古的宗教教育讓人們奉伊斯蘭教義為圭臬。戰爭、流離失所、貧窮、家庭紛爭等壓力,仍甚少讓人們違反禮教自殺。
我們的社會儘管內部紛亂,相較中東的大紛亂,不禁讓人慶幸我們仍有餘力公然探索、批判自殺者的私領域,彷彿死者的是與非還是人類的事,印證阿拉伯人的「自殺不光彩說」。台灣自殺者死前若明了死後的紛紛擾擾不亞於生前,活著的親人還必須承受雙重的痛苦,或許他們就不會多此一舉走上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