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醫附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伸援社福單位,提供客製化午餐便當,鐵盒便當上貼的小紙條,滿載營養師對心智障礙者的愛。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中午時分,北醫附醫餐廳湧入挑選健康便當的人潮,一旁桌子上放著一籃鐵盒便當,貼著一張張小紙條,寫著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背後滿載著營養師對心智障礙者的愛。
育成基金會和平發展中心主任謝佩青今天表示,該中心成立20多年,服務18到20名心智障礙、自閉症等患者,以往午餐多由機構內廚房供應,但因法令逐年修訂,只好轉而向團膳業者訂購便當。
直到2年多前,合作多年的團膳公司無預警倒閉,她跑遍8、9家團膳業者,都因距離遠、便當數量少,業者認為不敷成本紛紛拒絕,面臨無人供餐窘境。
謝佩青說,她以前曾在北醫附醫看診,發現附設餐廳有提供患者便當,走投無路只好硬著頭皮上門求援,想不到意外搭起合作橋梁,每天由北醫附醫營養室供應午餐。
她說,心智障礙者代謝慢,飲食上本來就要注意少油、少鹽,北醫的便當不僅少油炸、低油鹽,菜色變化又多,部分服務對象因咀嚼功能不佳,過去得靠人力把食物剪碎,北醫則直接代為碎食,省去不少時間。
每個便當盒上會貼上小紙條,讓營養師根據不同心智障礙者的身體狀況調整食材,例如哪個人對奶類、海鮮過敏,哪個人蔬菜、五榖要多吃。2年多來,有人從體重破百瘦到80幾公斤,有脂肪肝問題的人數也從原本的8人降到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