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多處用了「方便」一詞,但卻不是當代人所認知的「隨便」。《諸經要集》解釋(大正五四,一○四上):
「離善道非方便,修行善業道是方便。」
因此可知佛教認為一個人的思惟與言行,若與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相呼應,才是真正的「給人方便」。又《大寶積經》說明這樣的人間菩薩,是(大正十一,二九二中):
「以大悲力,繫心於境,為度眾生,是名方便。」
此中的「大悲力」,讓菩薩能無所求地為大眾謀福利,就算是「好心被雷打到」,也能因「大悲力故,堪忍諸惡。」(出自《大寶積經》大正十一,六二四上)故利益大眾的熱誠不會退失,反面會更進一步提昇自己的判斷力與技術,或是學習、開發更多的技能,就像《廬山蓮宗寶鑑》提到(大正四七,三三四中):
「智度論云:『譬如二人,各有親屬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為無方便彼此俱沒;一人有其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度脫水溺之難。』」
另外,像佛陀這樣的覺悟者,也非常明白沒有任何人一出生就想陷害別人,而是每個人成長境遇不同,造就出種種不同的生活理念,有人悲觀、有人樂觀;但每個人都想幸福美滿。若真的想有願必成,當如《萬善同歸集》所說的(大正四八,九五九中):
「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淨。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淨,而有無量煩惱垢染。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淨。」
因此,學習不是口號;而是腳踏實地的,願意接受種種困境的挑戰,並視之為「轉迷為悟」的生命契機,才是真正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