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古德說:「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在一切強調個人利益的社會,這句話是無法適用的;但不管如何,仍有不少人願意服務社會,也有不少的文教基金會、社會公益團體,關心一些重要的社會現象,在社會各階層、各角落,默默付出一己之錢財、智慧、體力與時間,且還樂此不疲,成為自己快樂生活的重要支柱。
另外在佛門中,淨財固然可以推動相關的社會福利或建設等工作,但卻不是唯一的,仍需要大眾的腦力激盪,以清淨無所求的心集體創作,並付諸於實踐。這時候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該放任種種負面思考流竄;而應發大心來分析、評估與判斷,為了避免人我之實力或技能相互抵銷掉,必須先要求自己培植「面上無瞋供養具,口裏無瞋吐妙香,心裏無瞋是珍寶,無染無垢是真常。」的功夫,則不管我們有多少「理直」,都不當「氣壯」;而當「氣和」,才有改善溝通問題的可能性。因為,「理直」絕非個人一廂情願的看法,當每個人都展現固執己見的「理直」時,就離混亂不遠了。
總之,任何族群、文化都不免有社會化的權力結構,的確會讓有些人遇上種種困境,但都不適合硬踫硬式的玉石俱焚,應先要有「給得起」的「氣和」雅量,加上清淨的無所求心,才有共謀合作的可能性,以關懷他人及智慧化解層出不窮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