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誤闖省道、高速公路,遭「路殺」的野生動物不斷攀升,就連全台不到五百隻的石虎,近六年就有四十六隻「命喪輪下」,其中沒圍籬、難設生物廊道的省道,成為防止路殺最棘手地區。
交通部、農委會將首度聯手啟動「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預計四年投入三千萬元,鎖定苗栗、台中及南投的省道路段,針對石虎、白鼻心、鼬獾、穿山甲及食蟹獴,啟動三階段計畫,最快今年底前將先修復箱涵、增設圍籬,更將研發國內首創的預警系統,讓無辜的野生動物免於成為輪下亡魂。
四年前,交通部公路總局曾在台2線濱海公路設置野生動物專用道,不僅動物交通事故大大減低,透過紅外線攝影機,還拍到食蟹獴家族出外覓食的畫面。不過公路總局副總工程司李忠璋坦言,省道屬於開放式道路,難設置圍籬引導動物走到排水箱涵或動物廊道,成為最棘手的難題。
去年底,石虎路殺事件飆升,引起社會注意,公路總局找上特生中心成立六年的「路殺社」合作,剛好中興大學機械系助理教授蔣雅郁看到「路殺社」新聞,盼能盡一己之力,公路總局和特生中心決定啟動計畫搶救石虎,特生中心建議納入其他保育類動物,蔣雅郁則研發預警系統。
林德恩指出,第一階段將在今年內透過「路殺社」資料分析、找出路殺熱點,盡可能增設動物保護圍籬、並改善排水箱涵,使其成為動物廊道,初期會先鎖定台3線及台16線。
同時研發預警系統,提醒車主、也提醒動物。林德恩指出,交通部近來重視智慧運輸系統,讓車與車、車與路口相互偵測,此概念也可用於車與動物間,預警系統將在路旁設熱點感應,無論是車子要進入路殺熱點、或感應到動物要過馬路,都可透過電子看板提醒車主。
更特別的是,透過熱點感應,當動物要進入馬路時,也將可透過瞬間光源或聲音引起動物注意,減緩跳到路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