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原籍台北盧洲的黃錦勳到重慶成立了一家資本兩千萬元人民幣的「理想液化氣公司」,還建立了一個能儲存五十噸液化氣的液化氣站,在四川最大、也最標準,專門申請了一條火車專用線運輸,開設了五十八家門市。
「我其實很自豪的,市場佔有率達到百分之六七十,」但是,黃錦勳發現,非但沒有盈利反而虧損了兩百四十五萬人民幣。原來,重慶市天然氣的管道還沒有大量鋪設,再加上重慶又是山城,到了冬天,液化氣的運輸成本就會自然上升。為了不虧損,許多零售液化氣的個體戶便紛紛停止銷售液化氣,黃錦勳的市場占有率因此提高。
「所以液化氣賣得越多,我的虧損也就會越大。」黃錦勳轉念一想,每年也就只有一個冬天,在未來的幾年一定會把這些個體戶全部吞併。
但另一個大變化又來了,以前都用液化氣的漂亮的小區都改用天然氣了。鉅額的虧損使得黃錦勳在當初來重慶時所投資僅剩下七百萬元人民幣了,流動資金是一分都沒有。無奈之下,黃錦勳只好把他在台灣經營了多年的三個液化氣門店抵押給銀行,卻因困難有六個月沒去交利息,也沒時間回台灣看望妻兒。
「打電話回家,我兒子說爸爸你這麼久沒有回來了,你寄了一件衣服回來,我們都看不到爸爸,就拿你的衣服來聞爸爸的味道。」那天晚上他掉下眼淚。一籌莫展的他每天都在想如何能夠讓自己的生意起死回生,就在這時一個小小的發現讓他喜上眉梢。
原來,當初作為附屬經營的燃氣和熱水器生意卻沒有虧損,銷售額超過了二十萬元人民幣,他想為什麼不用其他產品來說話?
「因為天然氣也好,液化氣也好,用的燃料是一樣的,只是顯出質量的問題,其實這個東西是一個長效性的消費品,可以用很久的,不像一般的一次性的。」他說。
黃錦勳三番五次地告訴商場,他的產品全部是直接從台灣進口的,絕對能保證質量上乘。結果,一天就賣掉八十幾台熱水器,他還親自去站場,兩三個促銷都忙不過來。
一九九九年,黃錦勳全面轉行,從禮拜一到禮拜天,天天都是工作日。因所有廚衛產品都是從台灣進口的,利潤怎麼也提高不了,黃錦勳決定在大陸建立一家工廠,年生產廚衛產品四十萬台的標準化廠房在黃錦勳手中誕生了,而後推出了一款火力達到五點二三千瓦,能夠進行三度空間燃燒,並且可以把一氧化碳進行再度燃燒的熱水器。
二○○六年,廚衛產品僅在重慶市就突破了五千萬元人民幣。按照黃錦勳自己的話,就是在那裡跌倒,就要在那裡站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