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最新調查台灣都市地區國小高年級及國高中學生自殺意念結果顯示,逾一成男學生、近兩成女學生曾有過自殺念頭,而真正自殺盛行率,女學生為百分之五點九九,遠高於男學生的百分之零點三四。
長期從事兒童憂鬱症防治的丘彥南表示,若是生理上疾病所致的憂鬱較容易解決,心理則較困難。兒童或青少年受家庭環境影響大,若與父母期待不同、家庭氣氛不穩、生活緊張、長期受到威脅、虐待等,都會導致不同程度的憂鬱。
丘彥南說,兒童、青少年憂鬱容易導致自殘或自殺,但自殺卻有很明確死的念頭。而兒童或青少年模仿力強,受環境和新聞影響,大人用的自殺方式,孩子都會學著跟進,並指出較早熟或是智能較高的孩子較容易產生自殺行為。
丘彥南進一步表示,年紀愈小罹患憂鬱症,愈不容易察覺與認定,且台灣小病人就診率也不高。他提醒,家長應建立家庭的高凝聚力,給予孩子高教養品質及高自我概念,使孩子能自我肯定,並鼓勵他們多參加活動,協助建立良好的同儕關係,同時也盡量避免不利的生活環境,如家庭暴力。
他也呼籲,父母應提早尋求專業協助,有關單位應進行跨部會的整合,使孩子有完善能治療身心創傷的醫療系統。
這項調查是由台灣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楊浩然所做的,調查對象為全台二十一所學校,十至十八歲的學生,共一萬一千八百八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