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發鐵店第四代老闆郭慶順不只鍛造刀具的技藝非凡,也會鍛造「鐵蜻蜓」自娛。圖/黑中亮
來發鐵店第四代老闆郭慶順不只鍛造刀具的技藝非凡,也會鍛造「鐵蜻蜓」自娛。圖/黑中亮
【本報南投訊】南投縣竹山鎮下橫街的鎮農會前,昔日是熱鬧非凡的市集,其間的「打鐵巷」,在敲敲打打之間訴說一段光輝歲月。巷內一度有七家打鐵舖,為地方農民打造農用器具,包括南投首家鐵店「來發鐵店」,目前傳承至第五代,也是打鐵巷最後一家鐵店,正在「自我轉型」客製化。
農業時代的竹山鎮,是竹鹿一帶的重要市集;為打造各式各樣農具,最多時有仁春、西滿、永利、日興、元財及來發等打鐵店營業。民國六十年代挖土機引入後,原本農民用來開路的掘仔、四寸鋤頭突然沒了銷路,鐵店一家家關門歇業。
來發鐵店第四代老闆郭慶順說:「老店開業於清光緒年間,迄今一百五十多年了。」鐵店內依然保有不少特殊農具、刀具,如竹筷刀、割檳榔刀、鏟冬筍刀、香蕉沖等地域性鐵器。
除了配合地方農作的砍草刀、筍格仔還能定量銷售之外,來發鐵店也朝客製化「自我轉型」。因應不同農民的需求,郭慶順能依照客戶的圖紙做出合用的農具;例如挖筍沖,竹山習慣用鐵棍般的挖鏟,鹿谷筍農則愛用鋤頭般的鏟刀。
來發鐵店是南投第一間鐵店,磚牆築起的土埆厝有著明顯的歷史痕跡,也刻畫這條街由興盛到沒落的過程。郭慶順說,打鐵店正在隨竹山產業特性轉型,所幸鎮內一群有志之士逐漸將老店推廣出去;他平日有時也燃起高溫炭爐打鐵,父傳子承純手工鍛造的技藝。
在兩千度的高溫焰火下,郭慶順維繫著「鐵包鋼」的鍛造功夫,十分自豪,能千錘百鍊出千層、萬層的藝術紋路。打鐵之餘,他也玩起削鐵如泥的遊戲,以及敲打創作出鐵蜻蜓、鐵兔子,展現百鍊鋼成繞指柔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