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在地居民針對開發案,常常發起抗議行動。
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環評制度不只被企業批評拖垮台灣,環團也質疑審查不實,行政院長林全上任後緊盯環評改革;蔡政府上任下個月就滿周年,環保署預計五月二十日前提出環評法修正草案。環評法共三十二條,此次修法幅度超出十一條,將是環評法上路二十二年以來,最大幅修正的一次。
台積電三奈米五千億元投資計畫傳出走,台塑六輕擴廠歷經六年,上月經環評大會決議要「重新環評」等案件,都引發社會關注。林全上任時就點名環評制度一定要改革,說:「如果一個投資計畫的環評搞很久,那企業就不敢來了。」要求環評要「明確、有效率」。
新政府上任後,環保署的重要政策之一就是修正環評法與相關子法,根據規畫,除了母法,還將同步修正七項子法、施行細則等法規,其中提升環評審查效率,避免疊床架屋、曠日廢時、拖垮國家是首要目標,五月前就會預告環評的「認定標準修正草案」。
「將盤點現在已有相同審查功能的,未來就不用再經環評審查」,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舉例,像是都市建築、都市更新、博物館、展覽館等建設,其實只要透過都市計畫審查、申請使用執照審查通過即可,不用再重複。
過去製作環說書,至少要進行一季以上的調查,環保署也會修正「環評作業準則修正草案」,一階環說書優先引用政府公開資訊或是民間長期累積的資料,不足再依法調查即可,環評第一次專案小組召開前後,避免再提新議題,專案小組會議將不超過三次以上。
為解決環評通過不確定性高、業者斷尾求生等問題,詹順貴指出,確定對環境有影響的案件,事業主管機關應嚴審把關,即使開發單位自願進入二階環評,不該開發的就不應開發,像是去年六月花蓮榮豐礦業自願進入二階,仍被決議「不予開發」,就是案例。
老案設立退場機制
還將開放線上直播
此外,老案也有退場機制,未來環評通過五年,若沒有開發就要做環境差異分析,超過十年沒開發,將設退場機制,時限一到,可能遭廢止環評許可或期限屆滿而自動失效。針對這項修正草案,環團普遍表示「非常好」,並指出,環差沒有否決、退場機制,導致黃金海、棕梠灣、一九三等舊案一審再審,未來若設退場機制,可提升環評審查效能。
環保署規畫,未來環評可以線上直播、開放民眾上線問答,環保署也會加強環工技師倫理要求,若刻意造假等,可能觸法、或者停權。
中科四期環評時,開發單位跟顧問公司刻意未帶環評委員去看相思寮,後來引發極大爭議,現已改為開發案送環評後、環評委員現勘之前,就在當地蒐集居民意見,並請居民建議可現勘地點,減少日後爭議。
另外,馬政府時期欲推環評審查回歸各自的事業主管機關未成,新政府上任後續推,並列為十年至十五年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