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獲史料 重現明代閩南語

 |2017.04.15
3250觀看次
字級
清大副教授李毓中(左)、中研院副研究員陳宗仁(右)指《漳州話詞彙》為本世紀研究明代閩南語最重大的史料發現。圖/曾吉松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發表在菲律賓尋獲的《漳州話詞彙》。 圖/曾吉松
《漳州話詞彙》手稿中出現台灣地名「北港(Pag Cang)」、「雞籠(Quey Lang)」、「淡水(Tam Chuy)」等詞彙,今常見螢火蟲的稱呼「火金星(Hue Quion Che)」、竹系蛇、洗門風也包含其中。 圖/曾吉松

【本報台北訊】四百年前閩南人怎麼稱呼「螢火蟲」?清大、中研院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 ,尋獲一份十七世紀厚達千頁、近兩萬字詞的《漳州話詞彙》,透過拼音記載,猶如四百年前的錄音筆,穿越時空重現古人的發音。

由中研院台史研所、清華大學、西班牙龐培法布拉大學及塞維亞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蔣經國基金會贊助下,三年來前往馬德里、塞維亞、巴塞隆納、馬尼拉等地,尋找古閩南語史料,前往西班牙與菲律賓等地檔案館,搜集、整理與建構有關十六、十七世紀台灣與中國的西班牙史料數位資料庫,今年在菲律賓尋獲這厚達千頁的《漳州話詞彙》,一窺明代閩南人的常民生活。

4百年前 就有洗門風

解讀工作由清大語言所教授連金發、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陳宗仁、李毓中、西班牙學者Jose Luis Cano Ortigosa共同負責。《漳州話詞彙》分別以西班牙文、漢字、漳州話拼音、官話拼音,記載當時的閩南語用語。例如台灣常見的毒蛇青竹絲記載為「竹系蛇」,螢火蟲則是「火金星」(Hue Quion Che),甚至「洗門風」(Sey Muy Hong)一詞,四百年前的閩南人就已經在使用。

研究團隊成員、清大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表示,這份史料過去從來沒有人發現其價值,現在有如時空膠囊,建構十七世紀海外閩南人的日常生活,也能比較古代與現代閩南語用詞、發音的差異。

李毓中指出,對語言學、歷史學來說都是很重大發現、是座寶庫。研究團隊目前是跟聖多瑪斯大學購買影像使用,未來會談授權,希望能在最快時間整理好,年底出書,並建構線上資料庫,讓大家檢索。

西班牙人曾在一五九七年畫下世界第一張艾爾摩莎(Hermosa,即台灣)的完整地圖,地圖上註記有「雞籠」跟「淡水港」。這本《漳州話詞彙》中,雞籠、淡水詞條用西班牙文寫「艾爾摩莎島上,西班牙人所在的土地」,證明手稿製作於西班牙人殖民台灣期間,亦即一六二六年到一六四二年間。

鳳梨酥打通關 一切好辦

提及研究過程中有趣的事,清大歷史系副教授李毓中說,到各地檔案館找資料,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跟檔案館員混熟,取得檔案館員信任後,找資料就會比較順利。

李毓中回憶,有一次去西班牙的檔案館,檔案館員一切按規定來,只讓他借二件資料,第二年再去他帶了甜點給館員,對方就讓他借五件,過幾年甚至把鑰匙丟給他,讓他看到飽。

另一次 他去梵蒂岡的檔案館,事先準備了鳳梨酥送給館員,本來需要推薦信,但館員拍拍鳳梨酥,又拍拍他的肩,說他們是朋友,不需要推薦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