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今日發表西班牙殖民時期新史料,其中收錄當時的詞彙和生活文化,包含閩南人「洗門風」的習俗。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中研院今天發表西班牙殖民時期新史料「漳州話詞彙」,裡頭收錄了「洗門風」的詞彙,但與現在台灣人指稱的意義不太一樣。
中研院台史所、清大、西班牙巴塞隆納大學和塞維亞大學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菲律賓聖多瑪斯大學檔案館中尋獲一份距今約400年、厚達千頁的「漳州話詞彙」,被認為是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西班牙語、閩南語(漳州腔)、官話的對照史料。
清華大學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表示,「漳州話詞彙」是為了讓西班牙神職人員瞭解習俗,與當地人溝通。當時西班牙到東南亞貿易,吸引許多閩南人到菲律賓馬尼拉謀生,其中漳州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漳州話詞彙」收錄了許多有趣的字詞,例如「洗門風」,漳州話拼音是「Sey Muy Hong」。李毓中說,當時西班牙人大概不能理解「洗門風」的文化情境,但西文解釋仍算清楚,指「洗門風」是為了恢復該人的名譽。
中研院台史所長謝國興表示,「漳州話詞彙」收錄的「洗門風」,可能更接近閩南人原始的習俗,現今台灣人說的「洗門風」,則較接近公開羞辱的意思,他推測可能與「洗面」一詞混淆。
李毓中表示,以往的史料只有西班牙語和閩南語拼音,如果當時記錄者音沒有抓準,幾百年後的研究者很難弄清楚是什麼意思。「漳州話詞彙」可貴之處在於有漢字,部分還有官話對照,更能還原當時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