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逛美術館 親子藝術對話

 |2017.04.03
1672觀看次
字級
親子一起參觀美術館,可以培養孩子思考力和創造力。 圖/北美館提供

【本報台北訊】明天是婦幼節,北美館、故宮等眾多美術館,紛紛推出為兒童打造的藝術展覽,邀親子一起享受藝術饗宴。但家長不免疑慮,孩子幾歲起適合逛美術館?如果自己不諳藝術,如何引領孩童看懂藝術?

「欣賞藝術沒有年齡限制、也沒有標準答案。」擁有兒童文學碩士與藝術教育博士學歷的台師大美術系助理教授江學瀅,以己身經驗,提供親子一起逛美術館玩藝術,培養美力與思考力的建議。

美學沒標準答案

「只要孩子能張開眼睛看東西,就可擁有視覺美學經驗。」孩子才七、八個月,江學瀅便抱著他一起逛美術館。在歐美,她甚至曾看過嬰兒在美術館滿地爬。江學瀅說,不論大小美術館,多數對觀眾的年齡不設限。而愈早給孩子看「好東西」,愈能培養其美學品味。

她指出,相較於文字,欣賞圖畫影像不受年齡限制,逛美術館是培養幼兒思考力的最佳場所。而藝術是一門「沒有標準答案的學問」,逛美術館是刺激孩子創造力最好的機會。

許多家長帶孩子逛美術館,擔心自己鑑賞能力不足,只能不斷複誦展覽資料、「導覽」給孩子聽。江學瀅指出,家長不必強要孩子記憶藝術品的時代背景、作者資料;而是把藝術品當成「與孩子互動的媒材」,訓練孩子思考力與想像力。

接納孩子的觀點

她建議,在一個展場中,親子可以各自選出最喜歡的作品,互相自由分享想法,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認為,這幅畫畫的是一天當中哪個時刻?」「如果可能走進這幅畫,你想要站在哪裡?可能聽見什麼聲音?」等可激發孩子想像力的問題。

如果孩子連一件藝術品都無法好好欣賞,怎麼辦?「請別在意一定要『看』到什麼,欣賞重點也不必非得聚焦藝術品」,江學瀅認為,美術館的每個角落都可以進行藝術對話,重要的是家長是否能「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她指出,孩子欣賞藝術的觀點和想法,「遠遠多過大人想像」,反而是家長必須學習接納與支持孩子欣賞作品的各種觀點。

國際禮儀也要懂

江學瀅指出,參觀美術館有四大重要國際禮儀:不吃東西、不大聲說話、不奔跑、使用鉛筆做筆記,前三點大家耳熟能詳,第四點是近年國際美術館推廣的重要觀念,若觀眾要在美術館內做筆記,基於保護作品的原則,應使用鉛筆。

根據研究,成年後喜愛造訪美術館的觀眾,往往擁有不錯的童年參觀經驗,其中,帶走一兩件美術館的特色小禮品,是延續記憶的好方法。因此江學瀅建議,參觀展場完畢,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到美術館賣店,尋找幫孩子「留住記憶」的小東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