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絃樂團在傳統市場舉辦音樂會,打破古典音樂是屬於殿堂的刻板印象。圖/程宜華
【本報台北訊】台灣絃樂團致力於音樂向下扎根,除了推出「遠小孩音樂造林計畫」,立志走遍全台八百八十所偏鄉小學舉辦音樂會,至今已走了八十多所偏鄉小學,昨天,他們挑選人潮最擁擠的周日上午,在東門市場舉辦音樂會,讓古典音樂更親民,買菜民眾聽到優美的絃樂聲,都帶著微笑駐足聆聽。
台灣絃樂團在烏來福山國小第八十八場「遠小孩音樂造林計畫」的演出,演奏帕海貝爾的〈卡農〉前,樂團首席譚正解說這曲子大提琴負責演奏八個數字低音,全曲不斷反覆這八個音,並請大提琴手做了示範,鼓勵孩子們仔細聆聽,數數看一共反覆演奏幾次?結果一位小女孩一次就答對:二十八次。這是台絃七年來走了八十八個偏鄉中、小學,第一回一次就得到正確答案。團長鄭斯鈞表示,這女孩是有音樂資質的,但是山上沒有鋼琴,更沒有親眼看過大、小提琴等弦樂器。
原民天賦被埋沒
都會區親師座談會,家長關心的是老師的帶班、教學理念,「老師,你還會再回來嗎?」是偏鄉孩子最常問的問題。台灣絃樂團七年來因「遠小孩」的演出,更清楚「原住民天賦具有的肌力、律動、瞬間的爆發力,平均能力是超過平地孩子的。」但是這些地區的孩子幾乎沒有專業的師資啟蒙,只因為出生的地點,天賦被埋沒了。
繼兩年前在台東寶桑國小弦樂教學實驗計畫,今年,台灣絃樂團決心將教學點擴及新北市烏來福山、嘉義縣阿里山山美,結合在地有識之士的生活陪伴、輔導,在音樂教學上,成偏鄉孩童的培土。台灣絃樂團期更捐出每場音樂會票房收入的百分之十,作為偏鄉巡迴教學的基礎基金。
讓聆聽文化扎根
鄭斯鈞表示,古典音樂往往給人感覺是高高在上,不可親的,但藝術教育應該是普及的。他們到偏鄉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台灣在美育這一塊有很大的缺陷,台灣人對於美感的需求太弱,感覺只要「有就好了」。
台灣絃樂團成立二十七年以來,走出國家音樂廳,增加下鄉巡演場次,將古典音樂帶入人群;為了讓聆聽文化向下扎根,再增加「遠小孩音樂造林計畫」立志走遍台灣八百八十個偏鄉,七年來總聽眾人數高達二點一萬人。此外,也選擇在東門市場辦音樂會,目的就是要破除古典音樂是屬於殿堂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