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中國佛教界所舉辦的水陸法會,均言始於梁武帝之時,但其懺儀的內容卻大都引用天台宗四明知禮的法義,法智知禮(九六○ ~ 一○二八)是宋朝初期的人,經由文獻上的查考,發現水陸法會有層次上的發展,不僅有水陸齋、水陸道場,所用的懺本也經過不同朝代、不同人物的修改,並由貴族普及一般平民,發展的過程錯綜複雜。
本文首先依最早水陸齋的文獻記載,逐次清查相關人物所舉辦的水陸齋會,並探討中國佛教齋法施食的發展過程,最後討論水陸儀文的修改過程,與天台懺法的相關性,以瞭解水陸法會在歷史上的演變與發展。
一、水陸齋的記載
有關水陸齋會比較完整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宋‧志磐撰《佛祖統紀》「水陸齋」的記錄:
梁武帝夢神僧告之曰,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作水陸大齋以拔濟之,帝以問諸沙門無知之者,唯誌公勸帝,廣尋經論必有因緣,帝即遣迎大藏,積日披覽,創立儀文,三年而後成,乃建道場……天監四年二月十五日(五○五)就金山寺依儀修設,帝親臨地席……。
由此段文得知「水陸大齋」(並非水陸法會)淵源於梁武帝,首次的齋會則啟建於天監四年。此中有一些疑問有待釐清:
梁.僧祐所撰的《出三藏記集》卷十二中記錄了南朝歷代皇帝受菩薩戒、興福建齋之事,其中「大梁功德上卷」有十一首,「大梁功德下卷」有五首,大概是八關齋、護法記、講記、法華誌上論難、尋禪經記……等,並未有「水陸齋」的任何線索。
另《弘明集》收集了〈大梁皇帝立神明成佛義記〉與〈大梁皇帝敕答臣下神滅論〉二篇文章。又唐‧道宣的《廣弘明集》亦收集了多篇梁朝皇帝的詔文,卻無水陸文。《弘明集》是僧祐所集的,若真的如《佛祖統紀》所記載的水陸齋是由梁武帝主導,僧祐宣讀齋文,為何僧祐未收入《弘明集》呢?此外,「水陸齋」文中亦提:「帝遣迎大藏」一事,當時有整套的藏經嗎?梁武帝建水陸齋是事實嗎?或許可從《金山志》窺探一二吧!
二、金山寺志的記錄
梁武帝啟建水陸齋的地點即在金山寺,《金山志》卷三雖記載:「寶誌姓朱氏金城人,梁天監中同僧祐建水陸大會於金山」、「僧祐姓俞氏,下邳人,世居建業,天監四年奉詔金山,證明水陸儀文建大會」。但梁《高僧傳》中此二人的傳文卻無他們參與水陸齋之記載。除了梁朝的此兩僧之外,該寺誌所載最早有水陸記錄的是宋朝的「瑞新嗣法福昌善,皇祐初(宋仁宗一○四九-一○五三)主金山席建水陸堂五年卒」。接著即是元朝「行端字元叟,姓何氏,臨海人,住持靈隱,大德間(元成宗一二九七-一三○六)詔於金山建水陸會」、「月江至治間(元英宗一三二一 ~ 一三二三)詔於金山建水陸會」。
由上得知,金山寺最早有水陸齋會的記錄則是宋代的瑞新,於宋仁宗時代,第十一世紀中葉,建了五年的水陸大會。
以上從不同的角度(編按:其餘已刪節之)討論梁武帝啟建水陸齋之事,均無任何肯定的答案,而唐代的兩位關鍵人物亦無水陸齋的史跡可尋,因此筆者認為梁朝的水陸齋會一事只是傳說,令人難以置信。但從史傳與水陸會有關的僧眾傳文中查考,或許能窺探出該齋會的演變過程。
三、僧傳與史書所記載的水陸會
高僧傳中最早出現水陸施食的傳文收集在《宋高僧傳》,唐末五代時的遵誨(八七五-九四五),「四季建經會近二十年更無間曠,復別施『鬼神水陸法食』,皆勸勵莊嚴菩提心行矣」,朝廷賜號「真行大師」。另一位時間稍晚二十多年的釋守真(八九四-九七一),「開水陸道場二十遍,常五更輪結文殊五髻教法,至夜二更輪西方無量壽教法,稱阿彌陀佛尊號,修念佛三昧期生淨域」可見此最初在唐末五代時的所建的水陸會,是以密教的方式「施鬼神」為主,亦非在金山寺舉行,故《金山志》並未有此兩者的記載。
在元朝奉朝廷聖旨設水陸會的是元叟,《釋氏稽古略續集》敘述元叟禪師(一二五四-一三四一)「有旨設水陸齋於金山」,另《續傳燈錄》亦述叟和尚於元仁宗「皇慶壬子(一三一二)遷靈隱,有旨設水陸大會于金山,命師升座說法,竣事入覲,加賜佛日普照之號」。據此兩份文獻均云元叟禪師以參禪聞名,又奉旨設「水陸齋於金山」,此事應屬實,因《金山志》也有元叟建水陸會之記載。
元朝另有修天台教觀亦建水陸會的是湛堂法師(一二六五-一三四二),由傳文中得知湛堂修天台教觀、修淨土,啟建二次「水陸大無遮會」,並著有《如意輪咒經科》,可能也有修持密咒法門。
據《大明高僧傳》,元代「杭州普福寺釋弘濟」受丞相之命興建水陸齋會。元明初期亦修天台教觀的「杭州上天竺寺釋慧日」,明太祖洪武五年(一三七二)於鍾山建水陸大齋,命慧日說毘尼戒。
以上四位僧人在元、明朝初期奉朝廷旨意啟建水陸齋,但其中的三位是天台宗人士,為何天台門人對水陸齋會有興趣,是否與天台懺法有關呢?本文在最後一節將探討。
由上傳文中得知,幾位僧人都是奉旨設水陸齋會,然元朝的皇帝是否也參與水陸齋會呢?據《佛祖統紀》卷四十八記載金朝有一位皇帝,元朝有
四位皇帝,啟建水陸大會:
(一)致和元年金太宗即位改元天會(一一二三),迎請栴檀瑞像到燕京,建水陸大會七晝夜,安奉於憫忠寺供養。
(二)元武宗至大元年(一三○八),「發軍千五百人修五台山佛寺,帝幸上都,建佛寺大都,又以銀七百五十兩,鈔二千二百錠幣,帛三百匹,施昊天寺,建水陸大會,特旨賜元叟端禪師號慧文正辯大師」。此次建水陸會之事《元史》中亦有記載,應該屬實。
(三)元仁宗於延祐三年(一三一六)「設水陸大會於金山,命江南教禪律三宗諸師說法」。
(四)元英宗至治元年(一三二一)「作大佛事於寶慈殿」、「鑄銅為佛像置玉德殿」,並「賜撒思加地僧金二百五十兩、銀二千二百兩、袈裟二萬」,亦於「藏佛舍利敕天下諸司,命僧誦經十萬部,敕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山萬聖祐國寺,作水陸勝會七晝夜」。有關此次的水陸會,《元史》則記載於「至治三年(一三二三)四月……命僧誦經十萬部……敕京師萬安、慶壽、聖安、普慶四寺,揚子江金山寺,五台萬聖祐國寺作水陸佛事七晝夜」。內容相同只是年代有異,一個是至治元年,一個是三年,應以《元史》的「至治三年」較為可靠。
(五)泰定皇帝於泰定元年至四年,年年均有「修佛事」,又致和元年(一三二七)「命僧千人修勝會于鎮國寺」、「於鹽官州仍造浮屠三百十六所」、「時江浙行省丞相脫驩公憂之,禱于上天竺,廣興佛事,命天岸濟法師親履其地,仍令有司修水陸大會七晝夜」。
以上金、元朝五位皇帝都有興建水陸會的記錄,尤其元英宗偏好「秘密佛事」,泰定皇帝也喜歡「修佛事」,這些元朝皇帝可能喜好密教法門,因為鬼神的施食是密法中不可或缺的法事。
綜合以上的寺誌、史料、僧傳得知最早施設水陸會的是唐末五代遵誨(九四五卒)所設的「鬼神水陸法食」、其次則是守真(九七一卒)「開水陸道場二十遍」、接著是宋朝的瑞新於皇祐初(宋仁宗一○四九 ~ 一○五三)在金山寺所建水陸堂五年。此外則是金元朝代的五位皇帝:金太宗、元武宗、仁宗、英宗、泰定皇,與當時的僧人:參禪的元叟行端、三位修持天台教觀的湛堂性澄、弘濟、慧日等,可見水陸會在元朝應該是高峰期,而又頗受天台僧眾的偏好。
很奇怪的是現存的僧傳中竟然無宋代僧人設水陸會的記載,與北宋同時的金太宗都有建齋的記錄,為何北宋時代無僧眾設水陸齋呢?筆者推測北宋設水陸齋還未普及,所以水陸儀文並未多見。然這些水陸法食、水陸齋會、水陸大會、水陸道場都掛名「水陸」,是否與現代佛界內所啟建的水陸法會相同呢?筆者擬先探討餓鬼施食的法事何時在中國佛教中興起。
(上)
節錄自《普門學報》第卅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