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社會裡,找一位專業師傅習得一技之長,就可以謀生了。然而,今日面對著多元文化的時代,科技日新月異,市場需求也在快速變遷中。雖然專業需求並沒有消失,但國際觀、創造力、學習力及人文素養等,似乎已成為廿一世紀人類必備的「通識教育」。在疲於奔命的世代,我們是該選擇消極的逃避?還是有效地勇於接受挑戰?平常該儲備什麼樣的技能或素養,以因應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衝擊。
現代心理學家明白人類除了應付考試的智能之外,更有情緒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等種種個別差異。與其懊惱輸在起跑點上,不如重新檢視自己的優缺點,甚至去學習覺知或培養可能未開發的潛能。
勇於超越是必修的舞步
常言道「人生如戲」,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舞台,如同廣告裡的台詞「演什麼,像什麼」。可見演戲也不容易,也要有好的劇本得以揣摩。人生在世也是如此,許多人、事、物,都等著我們去超越,才得以安穩面對世間的遷流變化,正如《妙法蓮華經》所說的)大正九,三七上):「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超越原有的框限,並不一定要橫衝直撞,反而要懂得策劃、沉潛與厚植實力,才能具足超越的能量。因此,就算面臨挫敗,也不會莽撞行事,更不會因此而嚇倒;而能處變不驚地堅忍地渡過難關。不管是台灣企業界的「土狗理論」,或是強調「在跌倒處,再站起來。」的愈挫愈勇的生存哲學,勇於超越是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必修舞步,超越體能、互動、時空刻板的限制,懂得善用與調適,再加上打不倒的堅強意志力,則多元化的潛能是有機會激發出來的。所謂:「菩薩住初發心被精進甲,成就不可思議無量功德。」(出自《大寶積經》大正十一,一○四上)做每一件事,都能像才剛開始嘗試的動力,永續的生命力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集體創作是未來的舞台
管理顧問彼得.聖吉,認為學習型組識是要能自我調整、學習成長的,在組織當中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因為「人」能創造出組織的績效與價值。雖然,千里馬要遇到識才的伯樂,其特長才能在有所發揮;但還不如自己學習做伯樂,不一定非要做千里馬不可。當代有關人類智能的研究發展,有所謂的「分散型智慧」,此概念原本「是指將一系列的電腦連結起來時,其產生的運作力得以提升的現象」。反觀一個團體之發展,實在有賴於分工合作,每個人各司其職,並激發且貢獻一己之智能,提供所屬團體進步或更具競爭優勢的可能性,也是今日企業所強調的「激發並善用員工的智慧」,因此讓資深優秀員工分股,也成了留住人才的護衛企業生命之計。唯有認識到智能並不侷限於個人的頭皮裡,更待開發學習認識我們身邊的資源,並學會如何善為運用那些資源,則群體的運作力自然就提升上來。總之,單打獨鬥的世界已經遠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不必終日忙於爭個高下或長短,未來不僅僅是要懂得開發自我,更要善於開發看到別人優點的辨識力與協調力,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發揮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