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最近,國內年金改革的討論聲浪甚囂塵上,日前大專教師也發起全國年金改連署行動,正好凸顯年金改革的困難所在。
許多大專教師私底下表示支持年金朝「永續發展」改革的方向,但由於學術工作者是台灣與國際人才競爭的重要「特殊族群」,在大學科系複雜與教職高度專業化等特質下,大學教師的年金議題,因過去幾乎從未集結發聲,導致主事者未能針對該行業的特殊性,進行有效徵詢及研議,讓現階段大學教師的年金方向,可能導致另一波台灣人才的嚴重流失。
相對於其他行業,全國大專教師人數稀少,可謂「選票弱勢族群」。但這群人入行的高門檻限制下,多數人必須花費比同年齡大學畢業者八至十年以上的研究所教育,方能獲得博士學位,取得基本學歷與學力資格。
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為此犧牲一般人所擁有的家庭生活(包括婚姻、生育)與物質享受(長期處於研究與出版壓力下)。有幸畢業後找到教職,已經比同屆同學晚了許多年,在「人生中年才開始」,過幾年卻看著大學同學紛紛自公職與中小學退休。結果教育部在規畫教師年金改革時,把中小學教師列為特殊族群,卻完全忽略幾萬名仍在公立大學任教者的職業特性,讓現職人員心生被遺棄的感受,也讓新進者為之卻步與進而轉行。
尤其年金改革者口口聲聲提倡:改革是為了延長基金壽命,確保基金餘額至少一個世代不會用盡(公務人員退休基金延至一三三年,教育人員退休基金延至一三二年,勞保基金延至一二五年)。最嚴重的是這樣的改革方式只是延後年金十五年破產,而非真正的永續經營。而所謂「定期滾動檢討」等宣傳,其實始終缺乏服人的開源與節流說帖。
總之,面對國內學界薪資遠低於鄰近日韓港澳星與大陸部分大學,大學教師年金按照目前規畫方案,勢難因應國際人才競爭,且會加速具有國際競爭力學者的出走、優秀者止步、大學人才被挖角與跳槽等風氣,嚴重影響我國大學和經濟的未來發展。年金改革需考量大學教師之職業特性與國際標準,為國家留才計,大學教授所得替代率,應另行考量與訂定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