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部分教育界人士也有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向。台灣藝術教育最近吹起一股「老少共學」的風潮,媒合銀髮族與兒童、大學生一起畫畫、看表演,透過藝術的力量,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互動與了解。圖/曹恩慈提供
【本報台北訊】面對台灣即將邁入高齡社會,部分教育界人士也有了不一樣的思考方向。台灣藝術教育最近吹起一股「老少共學」的風潮,媒合銀髮族與兒童、大學生一起畫畫、看表演,透過藝術的力量,促進不同世代之間的互動與了解。
「畢卡索曾說,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問題是他們長大後就忘記了。」幼兒美術老師曹恩慈認為,許多正要長大的小孩沒有機會創作,年紀大的長者卻忘了如何創作。為此,她打造公益計畫「小小藝術家與老老藝術家」,讓孩子和銀髮族一起繪畫、創作。
去年十月起,曹恩慈和工作團隊跑遍彰化、屏東、高雄、蘭嶼、台東等地,為超過兩百位在地長者(六十五歲以上)與幼兒(四到八歲),設計連續二日的免費藝術創作工作坊。
計畫靈感源頭是曹恩慈八十五歲的「阿婆(客家話祖母)」。曹恩慈的工作是教二到六歲的幼兒繪畫,但她也想讓深愛的阿婆學畫畫,阿婆卻對自己的繪畫能力缺乏信心。
某天她帶著阿婆來到教室,跟兩、三歲的小朋友一起繪畫,他們一起唱歌、聽故事、玩遊戲,然後創作。沒想到,阿婆因此「返老還童」、自然而然地拿起畫筆。「我發現孩子與長者一起創作時,頻率接近、步調緩慢、願意耐心等待彼此、互相照顧學習,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彼此幫助。」曹恩慈說道。
她為這批老少藝術家量身打造繪畫課程,在「幫身體畫畫」中,學員或臥或躺或趴,分工合作用蠟筆描繪彼此身體。
曹恩慈還將描述失智症奶奶的繪本《威威找記憶》改成肥皂劇,老少觀眾看完後,在義工引導下談自己心中最重要的記憶、再用黏土捏塑出來。義工再記錄下來,作成「記憶寶盒」。
「高齡社會趨勢下,愈來愈多長輩沒有機會抱孫,愈來愈多小孩沒有機會與老人作伴。」曹恩慈強調,對小朋友而言,他們學習認識銀髮族;對銀髮族來說,跟小孩一起學習「重新檢視生命歷程」,回味童年時光;一場活動橫跨二個世代,展現神奇的藝術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