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保和尚、林清玄 解析色與空

杜憲昌 |2017.03.09
2449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中)、作家林清玄(左)對談「色與空的追尋」。 圖/記者楊祖宏

【記者杜憲昌台北報導】佛光山台北道場「二○一七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論壇」,七日邀請到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與名作家林清玄對談「色與空的追尋」。二人從佛學的觀點解析色與空,並透過淺顯易懂的例舉,破解大眾對於色與空的迷思,指導如何來追求內心的解脫與智慧。講演內容幽默風趣,處處透露機鋒,短短一個半小時的演講,聽眾獲益良多。

心保和尚首先表示,「大佛法語」中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而色與空亦同,其實就是一體的兩面,就如閩南語有句話「有影嘸」,影子到底有無?有陽光就有,無陽光就沒有。所以回歸源起的問題,即是因緣具足就有,因緣不具足就沒有。如太執著於空,就可能墜入斷念的境界,什麼都沒有;若太執著於有,那又對事太在意,會因而煩惱叢生。因此,若硬是要分,那就會墜入了二邊見,是非常危險的事。

心保和尚認為,這世間是既有色,亦有空。佛陀要我們在世間活得快樂、解脫與自在,所以我們不應該墜入空與有的對立問題,而是要透過對空與有了解,才不會生太多罣礙;亦即是多方面的角度看事,才比較圓滿。

真正修行 革除內在習氣

農家出身的林清玄,九歲就皈依星雲大師,佛緣早具,卻未因此早早就深入佛教。因為自小家貧,他努力求取上進,三十歲就獲遍國內各大文學獎,擔任報社主管,也在電視台、廣播電台主持節目,甚至在台北市擁有六間房產,年輕有成,但內心卻愈發不快樂。為了找回自己,他決定到山上閉關。

他說,因為是「白衣」,所以閉關特地準備了七套白衣、白鞋,每日穿著素白,努力研讀佛經。有一天,他下山到市場採買,在攤前稍歇,突然有人問他:「這五花肉怎麼賣?」原來把他當成肉攤老板。隨即他挪了個身,卻又有人問他:「這釋迦怎麼賣?」這又被當成水果攤老板;令他震撼,原來穿白衣不代表外人看你就是純潔。

當下他即明白,真正修行,是在改革內在習氣。如同漢字「仙」和「俗」,心一直往山上走、往空去追尋的人會成仙;往谷底、欲望追尋的,就只會是俗人。而「佛」呢?就「不是人」,因為已經革除了世俗的色的部分,革除貪瞋痴慢疑,而變成悲智行願力。

無失無得 空歡喜而自在

最後提到身心安頓之道,心保和尚說:「就如作夢,夢裡中了千萬彩金,醒來一場空,心裡覺得失落,但如果夢裡欠債千萬呢?醒來則如釋重負,所以夢告訴我們,無失亦無得;而「空」的智慧告訴我們,世間亦是如此。如同有句話「空歡喜」,了解到空與不可得,那就會放下,就能自在、不執著;經典中用「解脫、清淨、歡喜」六字解釋空,因為理解空,而獲得內心自在歡喜。所以「空」的智慧對我們非常重要,讓我們的生活、心靈可以提升,也才能獲得自在法喜。

而林清玄以他的生命經驗,提醒大家不要畏懼人生轉彎,並且要去傾聽自己內在聲音。佛教觀音心咒「唵嘛呢叭咪吽」,其梵文原意是「祈求內心的蓮花開放」,念觀音心咒並不是在祈求觀音菩薩來幫助我們,而是要開啟內在的嚮往,指引人生如何選擇,走向什麼道路。「你可以選擇當馬雲,也可以選擇當星雲。當馬雲很好,有很多錢可以做很多事;但當星雲更好,自在、解脫,那才是真正空的境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