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於揚州講壇主講,場內外有超過一千三百人聽講。圖╱駱通、史宏偉
白先勇於揚州講壇主講,場內外有超過一千三百人聽講。圖╱駱通、史宏偉
【本報綜合報導】《牡丹亭》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的代表作,也是崑劇的經典。四百年後,作家白先勇與友人打造青春版《牡丹亭》,讓傳世經典煥發全新活力,使更多的人走近崑曲。揚州講壇今年首場,四日由白先勇以「青春版《牡丹亭》與崑曲復興運動」為題,分享與崑曲情緣,在感知崑曲之美中,迎來開春第一講。
崑曲,是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很多劇種都是在崑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縱觀崑曲的發展史,經歷幾番起伏,曾有段時間漸漸衰微。
「崑曲的一時衰落並不代表其藝術成就的消失,其辭藻美、舞蹈美、音樂美、人情美,已然樹立了戲劇美學高標準。」白先勇讚歎。
說起與崑曲情緣,要回溯到白先勇八歲那年。那年在上海,白先勇偶然看到了梅蘭芳與俞振飛合演的崑曲《牡丹亭》中的一折《遊園驚夢》,「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幾句戲詞襯著笙簫管笛沁入白先勇的靈魂深處。
上世紀八○年代,白先勇又觀看了上海崑劇團演出的全本《長生殿》。「當時觀眾都興奮地起來拍手,這讓我深有感觸,中國了不起的傳統藝術在舞台上浴火重生。」也在那時,白先勇開始深入思考如何將傳統與現代銜接,重振崑曲。
銜接傳統現代 經典重現
而真正觸發白先勇復興崑曲的契機是在二○○一年,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世界都認可了這一傳統藝術,我們自己不保護說不過去。」於是,白先勇和在台灣推廣崑曲的朋友們,一起集結了兩岸文學、現代劇場及崑曲藝術精英,合作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
之所以稱為「青春版」,白先勇解釋說,希望能藉此製作一齣經典之作,培養年輕演員,接班傳承。將青年觀眾尤其是高校學生,召喚回戲院,觀賞崑曲。「我相信崑曲是一個古老的劇種,有強韌的生命力。我們要把它的青春生命召喚回來。」
經過一年的打磨,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隨後開啟巡迴世界演出,足跡遍布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等世界多個國家,演出近三百場,滿座率高達百分之九十,這在崑曲演出史上絕無僅有。
更值得欣慰的是,這期間青春版《牡丹亭》還曾走進北京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南京大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等三十多所高校,所到之處回響熱烈,在新一代年輕人心中升起了一團崑曲之火。
嘔心之作 奼紫嫣紅開遍
經過十餘年的嘔心瀝血,青春版《牡丹亭》正如那句戲詞所唱:「奼紫嫣紅開遍。」白先勇還在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等高校開設了崑曲課。
青春版《牡丹亭》火了,究其原因,白先勇認為,是崑曲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然,勾起了潛藏在生命中的民族文化基因。「一門表演藝術的成就高到一定程度,會跨越語言、民族的障礙。」白先勇說,崑曲有這樣的魅力,足以成為中華文化的標竿之一。他表示,讓崑曲進校園,是希望大學生重新發現崑曲的美,它以最美形式展現最美的感情,把中國抒情詩意境用歌舞表現出來。
在白先勇看來,崑曲不光是戲,也是明清時代最高文化成就之一。「我們在推廣崑曲時的心態,不是在演出,而是如同在展示青銅器一般敬重。」白先勇說,如果自己民族的文化都不敬重 ,何以讓別人敬仰。復興崑曲則架起了復興傳統文化的一座橋梁,「文化的復興會遇到重重困難,但若整個民族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願望,復興傳統文化也並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