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的餐桌」課程讓建中學生了解農業文化,圖為建中生在智慧城市展擔任蔬活箱、厚土種植箱展示區解說員,展現其概念。
圖/取自網路
【本報台北訊】真是意想不到,建中選課大熱門竟是家政科老師開發的「永續的餐桌」課程,學生要在校園內建置整地,種植水稻、小麥、蔬菜,並從作物成長過程了解吃的主食是怎麼來的,並探討糧食危機。
建中因應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將上路,提早安排特色課程,其中,由家政科老師開發的「永續的餐桌」,結合公民、地理,關懷台灣農業文化、全球糧食議題及實踐永續綠色校園,成為學生選課大熱門,往往爆滿。
學生必需在校園內建置整地、種植水稻、小麥、蔬菜,進而從作物成長過程中了解平常吃的主食是怎麼來的,碰到問題要如何解決,像是要如何避免稻穀不能被麻雀吃掉等,並從中學習何謂有機,最後探討糧食危機。
建中「永續的餐桌」課程,成為選課大熱門,建中生更在智慧城市展的市府展區「現身說法」,展現「永續的餐桌」概念。北市工務局在智慧城市展的北市府展區,展出田園城市成果,邀請建中家政科老師曾慶玲、何俊賢及學生到場「現身說法」,搬出蔬活箱、厚土展示箱分享小田園建置成果,親自向民眾說明製作過程、分享種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