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魚翻了身還是鹹魚,不會變成金魚或是甚麼貴重的魚,可是為什麼形容一個人落魄潦倒,忽然間形勢扭轉而春風得意是「鹹魚翻身」呢?
一說是,「鹹魚翻身」原本的意思是當鹹魚吃掉一面後,就要翻過來吃另一面,這就表示食物已經剩下不多,日子要更加困難了。但後來人們漸漸不用原意,反而借用了字面的直接意思,形容一個人處於困境中像被醃過的魚一樣,突然間翻了一個身,從困境中走了出來。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點牽強,因為魚若要翻身,任何一種魚都可以翻,不必非得鹹魚才可,更何況被醃過的鹹魚已死,要如何翻身呢?
另一說法認為,鹹魚因為很鹹,頂多夾個一兩口吃,因此會一次吃到魚的另一面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如果鹹魚翻身了,就表示不太可能的事情都發生了。但這一解釋較著重於「事情」而非我們在用「鹹魚翻身」時,是較著重於「人」的狀態。
第三種解釋,「鹹魚翻身」本應作「鹹魚翻生」,可能是誤將「生」念成近似音「身」。
「鹹魚翻生」是廣東俚語,意思是起死回生。香港從前是漁港,漁民出海打魚因為時間長,所以會把先捕到的魚用鹽醃著以免發臭,待回港時,被鹽醃製多時的魚偶爾會出現還活著的,這生命力極強的魚,就被形容為「鹹魚翻生」。在廣東話裡「鹹魚翻生」是貶義詞,而我們現在所用的「鹹魚翻身」並沒有特別強調貶義。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話的「鹹魚」還意味著「死人」的意思,而這典故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秦始皇嬴政暴死的時候,正是炙熱的夏天,為了不讓屍臭外洩,走漏了秦始皇死亡的消息,李斯、趙高與胡亥將嬴政的屍體埋在一堆鮑魚(古代指鹹魚)裡用車運回咸陽。此後,人們就把鹹魚作為「死人」的借代語,這種用法就這樣一路被帶到香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