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明
「巧」字在閩南語裡有兩種發音,具有兩種的不同用法。其原意為技藝工妙,但本文所要闡述的是引申作「聰明伶俐」的典故與意義。
就佛經裡來講,「巧」字作聰明伶俐之義,首推東漢安世高譯《長阿含十報法經》:「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賢者舍利曰:請諸比丘聽說法,上亦好中亦好竟亦好;有慧有巧最具淨,除至竟說行聽。」此處「巧」作聰明義。
接著三國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群生處世,正使天帝仙聖巧黠之智,不覩斯經;不獲四棄之定者,猶為愚矇也。」此指即使天帝仙聖也頂多具聰慧機敏之入世智,未獲了斷淫、盜、殺、妄四波羅夷之定,不具出世智。
恰好安世高也作了最佳注釋,其所譯《阿毘曇五法行經》:「巧黠為何等,世間所行黠。是名巧黠。」明白的解釋「巧黠」,作世間所行的聰慧機敏之義。
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是轉輪王,福德力故,自然出生兵將之寶。所謂巧智,多諸策謀,洞識軍機,神慧具足。」此經「巧智」義,明顯為聰明機靈。自三國歷晉、隋、唐、宋、元、明以至清初,「巧智」出現於佛經、史傳、禪宗語錄之例句多不勝數。
而「巧」用作聰明義,卻始於戰國時代。出於:《老子甲德經》:「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炳。」本文中「拙」作愚昧解,「巧」用作拙的反義詞,即智;大巧如拙於此就是「大智若愚」之同義詞。
在中國古典詞彙中,最足以代表「巧」字作聰明機靈的,除了「巧黠」與「巧智」,莫過於常用詞「巧婦」了。首見於南北朝《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捉搦歌一》:「粟穀難舂付石臼,弊衣難護付巧婦。」
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晏景初尚書,請僧住院,僧辭以窮陋不可為。景初曰:高才固易耳。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麵湯餅乎?」又南宋莊季裕《雞肋編》:「諺有:巧媳婦做不得沒麵餺飥。」即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由來。
閩南語裡頭「巧」字發兩種音khá與khiáu,前者是技巧、巧妙之原義,後者聰明伶俐義。就聰明的閩南語詞,聰明人須說是「巧巧人」,其國際音標為(khiáu-khiáu-lâng);陰險狡猾,心術不正的人被形容作「奸巧」(kan-khiáu);心機靈巧謂「奇巧」(ki-khiáu);眼尖或眼力佳謂「目色巧」(ba̍k-sek-khiáu)。至於古語「巧智」與「巧黠」,今日除了在文章上尚可見到之外,口語已幾乎聽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