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正式上路,固然讓台灣動保推向新的里程碑,但若配套措施不足,不但政策無法徹底落實,還可能衍生諸多意想不到的麻煩問題。
部分縣市政府為配合政策,加速興建收容所,增加流浪動物的收容量,並朝精準捕捉、植晶及提高認養率以減少收容量,但這些配套措施依然稍嫌不足。
筆者認為,從源頭做有效的管控,唯有先做到飼主「零棄養」,才有可能達成「零安樂死」的目標,德國先進的做法值得台灣學習仿效。
在德國飼養寵物要投保「第三責任險」,要植入晶片,一旦遭查獲棄養,要被處罰高達六、七十萬的罰款,所以在德國絕不可能發生任意棄養的情況。
「零棄養」才能成就「零安樂死」,台灣如果只做半套,只要求「零安樂死」,卻不從源頭管控,任由飼主棄養,無論怎麼努力,「零安樂死」的理想都難以達成。
流浪動物「零安樂死」是理想性很高的政策,連美國都不敢推動,台灣願意推動,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還必須加強教育民眾,並擬定更多配套措施,才能讓政策順利落實;反之,不但「零安樂死」問題多,恐怕未來在流浪動物的處置上將爆發不小災難!
蔡田(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