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海岸流失 綠蠵龜 20年沒上岸了

 |2017.01.05
1273觀看次
字級
海龜在南迴海岸的畫面,恐成回憶。圖/程一駿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台東縣大武鄉大鳥村南迴公路旁海岸曾是綠蠵龜棲息地,受海岸流失、南迴公路拓寬工程影響,村民說已超過二十年沒觀察到綠蠵龜上岸。學者表示,「可能以後都不會上岸」。

當地排灣族人嚕瓦感慨地說,小時候只要有海龜上岸下蛋,大人都會相互告知,整個大武海岸幾乎都是海龜上岸的地方,但現在看不到任何一隻母海龜。

嚕瓦說,小海龜孵化出來後就拚命爬向大海,因為空中有老鷹盤旋,還沒孵化前也會有果子狸或野狗到海邊挖沙、吃龜蛋;有人會協力把剛生蛋無力的母海龜抬回大海;如今海岸變化太大,這些都成回憶。

村民說,大鳥海岸沙岸長,又有茂密的林投樹遮蔽,早期是綠蠵龜上岸產卵的絕佳環境,鄉公所還特別規畫為「綠蠵龜棲息地」。村民說,隨著海岸線流失、南迴公路拓寬,加上人為破壞,二十幾年來沒有一隻綠蠵龜上岸。

海洋大學海洋生物教授程一駿表示,民國八十年是他最後一次記錄到綠蠵龜在大鳥上岸。程一駿指出,早期全台海岸線都有綠蠵龜上岸紀錄,但近二十年來,包括西部、東部海岸,僅台東杉原海岸有三次個位數上岸紀錄。

他說,目前海龜棲地較未被破壞的地方剩下澎湖、蘭嶼等,這是很大的警惕,如果海岸線的人為破壞加劇,未來想看海龜上岸,就只能到離島或國外。

程一駿表示,棲地破壞主因就是海岸流失和放置大量消波塊,不僅大鳥海岸,從南興一直到太麻里大溪海岸都面臨一樣的問題;現在要復育「很兩難」,因為要顧公路安全,以目前環境來看,綠蠵龜可能都不會上岸了。

「家裡都變了樣,想上岸回家也難。」大武張姓鄉民說,海龜想上岸,但看到的都是「肉粽」(消波塊),「怎麼上岸」,搞不好從大武沿著海岸線游到花蓮都沒地方上岸下蛋。

綠蠵龜被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列為瀕危動物。三日在新加坡東側海灘,一隻母綠蠵龜被發現龜甲裂成兩半死亡,疑似被船隻螺旋槳打到;此案例在在顯示,人類的發展影響野生動物生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