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屏東訊】屏東羽擊舞藝術團從二○○九年成立至今已近八年,但始終沒有一處適合的場所可供練習,包括在涼山部落、麟洛交流道、水門、文化處等地,最後選在隘寮村某處廢棄回收場練習,但受限於經費,目前他們的教室仍沒有著落。
廢棄的回收場中,最近每逢周六都會傳來一陣陣打擊樂聲,有時還有原民唱著古調,原來這就是「羽擊舞藝術團」的練習場地,目前僅用帆布隨意搭起幾個簡單的蓬架,以防下雨時還能練習,休息時只能躺在小貨車上。經常受邀至活動演出的羽擊舞全團有十餘位學生,年齡從國小分布至高中都有。
綽號「圓圓」的團長慈姆達斯.達拉巴央也說,原本打算利用鐵皮在自家的土地搭建教室,沒想到受到今年颱風影響,自家的地被列為「土石流警戒區」,恰巧回收場近期因故停止營業,便向地主承租,希望能興建簡易教室讓他們有個地方可以歇息。
圓圓說,音樂、族語等傳統文化目前在各部落已快速流失,想要把文化傳承及保存下去,因此成立羽擊舞,「一個不會唱歌的族群就等於死亡了」。羽擊舞藝術團目前受限於場地因素,現在每星期僅能團練一天、學生也只能招收十餘位,如果教室能順利完工,將可招收更多學生,讓他們學習更多才藝,為他們尋找演出舞台,讓更多人發現偏鄉小朋友的天賦。
團員「小恩」則說,因為從小便隨著羽擊舞練習,漸漸對表演也產生興趣,現在也是內埔農工原民藝能學程的一員,未來也要從事表演相關工作,更期待自己能再回來指導下一批小朋友。